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毒瘰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毒瘰癧
胎毒瘰癧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,屬瘰癧之一種,病因主責於胎毒內蘊,結聚於肝膽經絡所致。其特徵為頸項、腋下或腹股溝等處出現結塊,初起如豆,漸大若梅李,或單發,或串生,質地堅硬,推之可動,久則可能潰破流膿,纏綿難愈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母體胎孕期間,七情鬱結,或飲食不節,濕熱毒邪內蘊,傳於胎兒,致胎毒伏留;或小兒出生後,調護失宜,外感風熱邪毒,引動胎毒,痰熱互結,阻滯經絡,發為瘰癧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瘰癧形名各異,受病總不外痰濕風熱,與氣血壅遏而成。」胎毒為本,肝鬱痰凝為標,經絡阻塞則結核成串。
辨證論治
-
初期(肝鬱痰凝)
- 證候:結塊初起,皮色如常,按之堅實,推之可動,或伴微熱、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疏肝解鬱,化痰散結。
- 方藥:以小柴胡湯加減,疏肝和胃,佐以散結。常用柴胡、黃芩清泄肝熱,半夏、貝母化痰,加當歸、赤芍活血通絡。
-
中期(痰熱互結)
- 證候:結塊增大,局部微紅,按之疼痛,或見低熱、煩躁。
- 治法:清熱化痰,軟堅散結。
- 方藥:選丹梔逍遙散合消瘰丸加減。丹皮、梔子涼血瀉火,夏枯草、玄參清熱散結,牡蠣、貝母軟堅化痰。
-
後期(氣血兩虛)
- 證候:結塊潰破,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形瘦乏力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托毒生肌。
- 方藥:可選內托生肌散加減,重用黃耆、當歸補益氣血,配合連翹、皂角刺托毒外出。
相關理論
《外科正宗》指出:「瘰癧皆由痰火凝結而成。」而胎毒瘰癧更與先天稟賦相關,除藥物治療外,歷代醫家亦重視調理肝脾,如《幼科鐵鏡》強調:「治瘰當先理氣,氣順則痰消。」臨床可配合針灸,取穴如天井、少海、臂臑等,以疏通經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