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毒瘰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胎毒瘰癧

胎毒瘰癧是小兒瘰癧的一種,多見於新生兒和嬰幼兒,通常出現在頸部、腋下、腹股溝等處。起初是小結節,但會逐漸增大,表面光滑,質地堅硬,可能會輕微疼痛,局部皮膚可能會紅腫,同時伴隨發熱、煩躁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
病因與機制

胎毒瘰癧的病因主要與胎毒有關。所謂胎毒指的是胎兒在母親體內受到不良因素影響而產生的毒素。例如,母親在懷孕期間受風寒、濕熱等邪氣侵襲,或飲食不當,或情志不暢,都可能導致胎毒的產生。而胎毒瘰癧的發病機制則是由於胎毒阻遏肝氣,引發肝氣鬱結,導致氣血不通,痰濕凝聚而形成瘰癧。

治療方法

胎毒瘰癧的治療主要針對兩個方面:疏肝散結和化痰散結。其中的治療方法包括使用小柴胡湯加當歸、芍藥,以及丹梔逍遙散合消瘰丸。

  • 小柴胡湯,出自《傷寒論》,主要成分有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生薑、大棗、人參和甘草,具有疏肝解鬱、和胃降逆的功效。
  • 丹梔逍遙散,出自《醫學心悟》,主要成分有柴胡、當歸、白芍、丹皮、梔子、鬱金、香附、甘草,具有疏肝解鬱、養血和營的功效。
  • 消瘰丸,主要成分有牡蠣、海蛤殼、白礬和甘草,具有化痰散結、軟堅散結的功效。

預防與注意事項

胎毒瘰癧的預防主要是在孕期時注意保健。避免接觸風寒、濕熱等邪氣,飲食應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,保持良好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
家長發現孩子出現相關症狀時,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及早治療可以有效地改善疾病並防止對孩子的健康產生不良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