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妒
胎妒為中醫兒科之古病名,屬「古鬾病」範疇,首見於清代醫家陳復正所撰《幼幼集成》。其病因與胎兒在母體內攝取母體精微物質之過程相關,謂母孕期間,胎兒需透過母體氣血濡養以成長發育,然若母體氣血失調,或胎兒吸吮母體精氣過甚,反致母病傳子,使胎兒受病,此即「胎妒」之機理。
據《幼幼集成》所述:「孕在胎中,因兒飲乳,……而致兒病,故謂之胎妒。」此處「飲乳」非指產後哺乳,乃喻胎兒於胞宮內仰賴母血濡養之狀。若母體氣血虛弱,或孕期調攝失宜,胎兒爭奪母體氣血過甚,則母病及子,致胎兒發育受阻,甚或出生後體弱多疾。此與「鬾乳」概念相通(鬾乳指小兒因乳汁不潔或母病傳子所致之疾),二者皆強調母體與胎兒或嬰兒間氣血傳變之病理關係。
中醫病機探析
胎妒之成,核心在於「母子氣血相爭」。中醫認為,胎元賴母血以養,然母體氣血有限,若胎兒稟賦偏盛,汲取過甚,或母體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則形成「子奪母氣」之勢。此過程易導致母子俱損:
- 母病影響胎元:母體氣血虧虛,無以榮養胎兒,則胎怯不長,或先天不足。
- 胎元反耗母氣:若胎兒需求過亢,母體氣血被過度耗奪,可能出現孕期眩暈、倦怠、水腫等證,甚則影響分娩。
此病機與現代醫學「胎兒生長受限」(FGR)或妊娠母體營養耗竭等現象有部分類同,然中醫更強調氣血失衡與臟腑功能失調之整體觀。
辨證要點
傳統文獻雖未詳述胎妒之具體證候,然據其病機推論,可涉及以下表現:
- 胎兒方面:出生後形體羸弱、發育遲緩、易罹患疳積、五遲五軟等症。
- 母體方面:孕期面色萎黃、氣短乏力、眩悸不寧,或見妊娠貧血、水腫等。
治療原則
古籍未載專方,然依中醫理論,當以「調和母子氣血」為本,可分兩途:
- 補母固胎:若母體虛弱為主,可選用八珍湯、泰山磐石散等益氣養血之劑,使母健則胎安。
- 平調胎元:若胎氣偏亢,或需酌加黃芩、白朮等安胎清熱之品,以制胎火。
學術延伸
胎妒概念體現中醫「母子一體」的整體觀,與「胎毒」「胎怯」等理論互為補充,共構成古代對胎源性疾病之認識體系。此類理論雖源自經驗觀察,然對理解先天性疾病與母體狀態之關聯,仍具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