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肥
胎肥為中醫兒科病證名,首見於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症特徵為新生兒出生時周身肌肉異常豐厚,膚色泛紅,形體較常兒肥碩,然滿月後逐漸消瘦,並伴有白睛呈粉紅色、手足心及心胸燥熱(五心煩熱)、大便乾結難解,以及頻繁吐涎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肥多因母體妊娠期間濕熱內蘊,或恣食肥甘厚味,釀生濕濁熱毒,透過胎盤傳於胎兒,致其臟腑氣機壅滯,尤其影響脾胃運化與三焦水道通調。濕熱鬱蒸肌表,則見肌肉贅厚、膚色赤紅;熱邪上擾,故白睛紅粉;濕熱下注腸道,耗傷津液,致大便堅硬;而脾失健運,津液不布,反聚為涎,故見吐涎不止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泄濕熱、疏利三焦為原則,首重調暢氣機,分消濕濁。傳統用方為大連翹飲加減,此方源自《醫宗金鑑》,以連翹、黃芩、梔子清熱解毒;滑石、木通利濕泄熱;防風、荊芥疏風透表;再佐柴胡、蟬蛻疏肝透邪,赤芍涼血活血。若濕重者,可加茯苓、澤瀉健脾滲濕;熱盛便祕,酌加大黃通腑泄熱;若陰津受損,可配麥冬、生地養陰潤燥。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胎肥之症狀與現代醫學中「新生兒暫時性代謝異常」或「母體糖尿病所致胎兒巨嬰症」部分表現相類,然中醫更強調體質與濕熱病機的動態調理,非僅以體形為判。歷代醫家如《幼幼集成》亦補充,此症若失治,可能轉為「胎怯」或「疳證」,提示早期清熱化濕之重要性。
延伸辨證
需與「胎實」(形體過盛而無熱象)、「胎熱」(以煩躁發熱為主)等鑑別。胎肥之關鍵在於濕熱膠結,故治療需注重通利與清解並行,後期若見脾虛,方轉用健脾消導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