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胎風,病名。新生兒之丹毒。
1.見《聖濟總錄》。嬰兒稟受不足,觸冒風邪;或由於斷臍,瘡痂未斂,致使風邪侵入體內,蘊結為熱。臨床可見壯熱嘔吐,精神不寧,睡易驚醒,手足抽掣等。治宜熄風鎮驚。可用羚羊鉤藤湯加減。
2.見《保嬰撮要》卷三。亦名胎赤,由母體脾胃積熱,傳給胎兒所致。表現為嬰兒出生後,身熱皮膚濕紅,形如水燙火傷之狀。治宜清泄熱毒。可使母、嬰內服清胃湯,外敷如意金黃散。相當於新生兒丹毒。
胎風,又稱胎赤,是中醫學中一種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病。其發病原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由於母體在懷孕期間脾胃積熱,導致胎兒在出生後出現皮膚發紅、發熱等症狀;二是由於新生兒體質較弱,抵抗力低下,容易受到風邪的侵襲,從而引發胎風。
胎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- 皮膚發紅、發熱:這是胎風最常見的症狀之一。患兒的皮膚會出現潮紅、發熱的症狀,並且伴有灼熱感。
- 精神不振:患兒會表現出精神不振、食欲不振、哭鬧不安等症狀。
- 睡眠不安:患兒會出現睡眠不安、易驚醒的症狀。
- 手足抽搐:患兒的手足會出現抽搐的症狀。
胎風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清熱解毒:由於胎風主要是由於風邪入侵所致,因此清熱解毒是治療胎風的重要方法。常用的清熱解毒中藥有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等。
- 熄風鎮驚:由於胎風會導致患兒出現精神不振、睡眠不安等症狀,因此熄風鎮驚也是治療胎風的重要方法。常用的熄風鎮驚中藥有羚羊角、鉤藤、白蒺藜等。
- 養陰生津:由於胎風會導致患兒出現口乾舌燥、咽喉乾燥等症狀,因此養陰生津也是治療胎風的重要方法。常用的養陰生津中藥有麥冬、沙參、玉竹等。
胎風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孕婦在懷孕期間要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- 孕婦在懷孕期間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孕婦在懷孕期間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涼。
- 孕婦在分娩後要注意做好護理工作,避免新生兒受到風邪的侵襲。
胎風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新生兒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患兒出現嚴重的併發症,因此家長們在發現患兒有胎風的症狀時,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