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風
定義與概述
胎風,為中醫兒科病名,指新生兒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外感風邪而引發之疾患,臨床表現以皮膚赤熱、驚惕抽掣為主,與西醫所稱之「新生兒丹毒」有相似之處。歷代醫籍如《聖濟總錄》、《保嬰撮要》等對此病均有論述,並依病因病機不同分為兩類:一為外感風邪內蘊化熱,二為母體積熱傳於胎兒所致。
病因病機
1. 外感風邪,蘊結化熱
《聖濟總錄》載,此類胎風多因嬰兒先天不足,腠理不密,風邪乘虛而入。或由於斷臍時瘡痂未斂,風毒由臍部侵入,蘊結體內化熱。風為陽邪,其性善行而數變,與熱相搏,擾動心神,故見壯熱、驚啼、手足抽掣等症。
2. 母體積熱,傳於胎兒
《保嬰撮要》稱此為「胎赤」,乃因孕母脾胃素有積熱,熱毒隨氣血傳於胎元,致嬰兒出生後身熱膚赤,狀如燙傷。此類病機與胎毒相關,熱毒鬱於肌表,發為丹胗。
臨床表現
-
風邪內蘊型
- 主症:壯熱、嘔吐、精神不寧、睡中易驚
- 次症:手足搐搦、面青目赤、啼哭不休
- 舌脈:舌質紅、指紋青紫或浮露
-
胎熱毒盛型
- 主症:全身皮膚濕紅焮熱,形如火燒
- 次症:煩躁不安、吮乳無力
- 舌脈:舌赤苔黃、指紋紫滯
治法與方藥
1. 風邪內蘊型
- 治則:熄風鎮驚,清熱透邪
- 主方:羚角鈎藤湯加減
- 基礎組成:羚羊角、鈎藤、茯神、菊花、桑葉、竹茹、生地、白芍
- 加減:熱盛加黃連;抽搐甚加全蠍、蜈蚣
2. 胎熱毒盛型
- 治則:清泄熱毒,涼血消斑
- 主方:清胃湯(母子同服)
- 基礎組成:升麻、黃連、當歸、生地、牡丹皮
- 外治法:如意金黃散調敷患處
鑑別診斷
胎風需與以下新生兒疾病相區別:
- 胎黃:以面目皮膚發黃為主,無皮膚焮紅灼熱
- 赤遊丹:丹毒遊走不定,多伴寒戰高熱
- 胎怯:形體羸弱,無明顯熱象
古代文獻摘要
- 《聖濟總錄》:「小兒初生,肌膚嫩弱,風氣傷之,則體熱吐,精神不寧,睡易驚醒,手足掣縮。」
- 《保嬰撮要》:「胎赤者,因母受熱,而傳於胎也,兒生遍體赤若丹塗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