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垢,又稱「鱗體」,乃中醫古籍所載之特殊皮膚病症候,首見於《驗方新編》。此症特徵為新生兒體表覆有狀如鱗甲之角化皮屑,其色灰白或褐黃,質地乾燥而緊附肌膚,形似蛇蛻之狀,故《醫宗金鑒》又喻為「蛇皮」。
從中醫病機論之,胎垢多屬先天稟賦異常,與孕母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胎元受育期間,若母體營血虧虛,或脾失健運而水穀精微不化,致胎兒皮毛失於濡養;亦有因孕時情志鬱結,氣滯血瘀,使胎毒內蘊,化作燥熱之邪,外發為鱗甲之狀。清代《幼科鐵鏡》更提出「此症由胞胎中血熱沉滯,凝結皮膚」之說,認為與胎火熾盛、陰血耗傷相關。
其辨證可分三型:一為血虛風燥型,見鱗屑細薄如糠秕,伴面色萎黃;二為瘀熱互結型,鱗甲厚硬如盔,基底色紅;三為脾虛濕蘊型,鱗屑間夾黏膩脂液。古方治法重視內外合治,內服多選當歸飲子養血潤燥,或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;外用則以紫草油調青黛散塗敷,或取桃枝、桑枝煎湯浴之,取《本草綱目》「桃枝除疥癬」之意。
此症雖多見於初生兒,然《瘍醫大全》載有「成人胎垢」之例,謂其乃「少時未發,長而毒瘀外透」所致,治療尤重活血化瘀,常投血府逐瘀湯加減。歷代醫家對此症紀錄雖簡,然於《證治準繩》《外科正宗》等典籍中,均可見以潤燥化鱗、解毒透邪為核心之治法淵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