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患內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患內障,又稱小兒胎元內障,屬中醫眼科學中「圓翳內障」範疇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先天性白內障」。此病為胎兒發育期間,因先天稟賦不足或母體受邪,導致睛珠(晶狀體)渾濁,出生後瞳神漸呈灰白,視物昏蒙之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胎中受熱或稟賦虧虛所致。
- 胎毒蘊熱:孕母過食辛熱肥甘,或外感溫熱邪毒,熱邪內傳胎元,灼傷胎兒睛珠清瑩之質,使其渾濁成翳。
- 先天不足:父母精血虛弱,或孕期調攝失宜,致胎兒肝腎精血虧損,目失濡養,睛珠發育異常。
臨床表現
- 初生期:患兒目光遲滯,轉睛不靈,對光影反應遲鈍。
- 幼年期(約四五歲):瞳神內漸現白色或淡灰色翳障,視物模糊,甚者僅辨明暗。
- 成年後:若未及時調治,翳障牢固,視力衰敗難復。如《世醫得效方》所言:「瞳人潔白,昏蒙不見……延至年高,無藥可治。」
證型分類(依病機深淺)
- 胎熱熾盛證:白翳色偏黃濁,或伴目赤澀痛,舌紅苔黃。
- 肝腎陰虧證:白翳如霧,視力漸減,兼見發育遲緩,脈細弱。
古籍論述
此病早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,其記載「初生觀物,轉睛不快」生動描述幼兒早期症狀,並指出「胎中受熱」為關鍵病機。明代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將此類先天目疾歸於「內障」範疇,強調「睛珠渾濁非外障可比」。
治療思路
傳統中醫以內服藥物為主,重在清胎毒、補肝腎:
- 胎熱證:選用《銀海精微》瀉熱方加減,如黃連、黃芩清熱解毒,佐以生地涼血滋陰。
- 肝腎虛證:投以杞菊地黃丸或駐景丸,滋養肝腎,緩解睛珠失潤。
古代醫家亦提及針刺療法,如選用睛明、承泣等穴以通調目絡,然因幼兒配合度低,臨床應用有限。
胎患內障屬先天目疾,其病理本虛標實,早期辨治或可緩解症狀,然若翳定障老,則非藥力能逆。此病反映中醫對「胎源性疾病」的深刻認識,結合「母病及子」「稟賦論」等理論,為現代研究遺傳性眼病提供獨特視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