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胎黃,病證名。《幼科鐵鏡》:「胎黃,由妊母感受濕熱,傳於胞胎,故兒新生,面目通身皆黃如金色,壯熱便秘,溺赤。」即胎疸。詳該條。

胎黃是指新生兒出生後,面目、四肢、身體皮膚及黏膜均呈現黃染的現象。中醫認為,胎黃的發生與母親在懷孕期間感受濕熱有關,濕熱之邪阻遏脾胃運化,導致膽汁鬱積,從而出現胎黃。胎黃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面目、四肢、身體皮膚及黏膜均呈現黃染,小便赤色,大便乾燥,食欲不振,腹脹,哭鬧不安等。

胎黃的治療以清熱利濕、退黃為主。常用方藥有茵陳蒿湯、小柴胡湯、保和丸等。此外,還可以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治療方法。

胎黃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肝功能損害、膽道阻塞等嚴重後果。因此,家長在發現孩子有胎黃的症狀時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
胎黃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1. 孕婦在懷孕期間要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孕婦要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孕婦要定期到醫院進行產前檢查,一旦發現有胎黃的症狀,要及早治療。

通過以上措施,可以有效預防胎黃的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