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急
胎急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孕婦於妊娠期間,因氣機逆亂或臟腑失調,驟然出現神志異常、肢體不適等急性症候。古人認為,胎元既成後,需賴五臟安和以養胎;若母體受外邪驚擾或內傷氣血,則可引發胎氣動蕩,表現為怔忡驚悸、腹滿急痛、坐臥難安等症,甚則影響筋骨四肢,此即「胎急」之候。
病因病機
- 氣機厥逆:孕後陰血聚於沖任以養胎,若情志過激或外邪犯擾,易致氣血逆亂,上擾心神則驚悸躁動,下滯經脈則臍腹拘急。
- 胎驚內動:《鄭氏女科真傳》提及「喧呼心驚」可致胎元受驚,與肝藏魂、心藏神功能失調相關。肝氣橫逆則筋傷骨楚,心火亢盛則怔忡不寐。
- 臟腑失養:妊娠時肝腎陰虛或脾虛濕困,致使筋骨失濡、四肢煩疼,併發腹滿脹急,屬本虛標實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心神不寧,怔忡驚悸,多夢易寤;臍腹疼痛,脹滿拘急;坐臥不安,筋骨痠楚。
- 次症:胸悶氣短,肢體沉重,或見胎動頻劇。
治法與方藥
- 安胎定志:首重調和氣血,如《鄭氏女科真傳》載「大聖散」(原方未詳),推測以人參、茯神益氣安神,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佐蘇梗、砂仁理氣和胃,共奏寧神保胎之效。
- 平肝熄風:若肝風內動,可予鉤藤、天麻緩解筋急;心火偏亢者加黃連、麥冬清心安神。
- 調暢中焦:腹滿痛甚者,宜配伍白朮、陳皮健脾化濕,佐木香行滯止痛,然需避用破氣耗血之品,恐傷胎元。
古籍補充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論妊娠心腹疼,強調「風邪痰飲與臟氣相擊」,與胎急機理相通,可互參辨治。此症與「子煩」「子懸」有別,子煩主因陰虛熱擾,子懸多屬氣機壅遏,而胎急更具發病驟急、症候紛雜之特點,臨床須詳辨標本。
附:相關理論
《靈樞・本神》云:「肝藏血,血舍魂」,孕後血聚養胎,肝血易虛,魂不安舍則驚;《金匱要略》重視「妊娠養胎,宜常服當歸散」,提示調和肝脾為安胎大法,可為胎急證治之延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