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瘡痂

瘡痂,又稱「痘痂」,為中醫外科及痘疹病症中常見之病理產物,見載於《痘科類編釋意》。此乃痘瘡(如天花、水痘等)癒合過程中,膿液乾涸後結成之硬殼,覆蓋於瘡口表面,具有保護新生肌膚、防止外邪侵襲之作用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瘡痂之形成,與「膿腐去而新肉生」之病理過程密切相關。依中醫理論,痘瘡屬外感熱毒或濕熱蘊結所致,其病程可分為「初熱」、「見點」、「起脹」、「灌漿」、「收靨」、「結痂」六階段。瘡痂即為「收靨」後期至「結痂」階段之產物,標誌邪毒已衰,正氣漸復。

  1. 氣血關係:痂皮之厚薄、色澤與氣血盛衰相關。

    • 氣血充足:痂色紅潤,脫落後肌膚平復無痕。
    • 氣血虛弱:痂色晦暗或蒼白,脫落遲緩,甚或瘡口久不癒合。
    • 熱毒未清:痂下膿液未盡,痂皮黏膩難脫,周邊紅腫。
  2. 五色辨證

    • 赤色:多屬血熱,常見於陽證痘瘡。
    • 黑色:提示熱毒熾盛或瘀血內阻,病情較重。
    • 黃色:多與濕邪蘊結有關,見於濕熱型痘疹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·痘疹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痂落如麩色潤紅,氣血調和順證從;若見紫黑乾枯象,急宜涼血解餘毒。」強調痂色與預後之關聯。此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載:「痂皮緊附為吉,掀裂癢痛為凶」,指出痂皮與瘡面之黏合程度可判病情順逆。

瘡痂與治療

傳統中醫重視瘡痂之自然脫落,反對強行剝除,以免損傷新生肌絡。若見痂皮黏滯不脫,可內服「托毒生肌」之劑,如黃耆、當歸、金銀花等;外用則以清潤膏藥(如紫草膏)潤澤痂皮,助其軟化脫落。若熱毒未盡,可佐以黃連、連翹等清解餘邪。

瘡痂雖為癒合之象,然其形態與病程變化,實為中醫辨證之重要依據,歷代醫家皆視為觀察預後之關鍵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