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疾
病證名,又名胎證、胎中病,泛指嬰兒因先天因素或母體妊娠期間失調所致之疾病。歷代醫家對其界定略有差異:
- 《幼科全書》以嬰兒未滿月有病者屬之;
- 《幼科發揮》則擴及週歲內之病證。
病因病機
胎疾多肇因於:
- 胎稟不足:父母精血虧虛,或胎元失養,致兒體羸弱;
- 母體失調:妊娠期間情志、飲食、勞逸失宜,影響胎兒發育;
- 胎毒內蘊:母體濕熱、火毒傳於胎兒,或分娩時穢惡侵入兒體。
臨床分類
古籍所載常見胎疾包括:
- 胎寒:症見手足冷、面色青白、啼聲微弱,因母體陽虛或過食生冷,寒邪內侵胎元。
- 胎熱:表現為身熱、目赤、煩啼、便結,多緣母體鬱熱或恣食辛燥,熱毒藴結胎中。
- 胎肥:肌膚豐盈過甚,伴氣弱痰壅,乃母體膏粱厚味過度,濕熱燻蒸所致。
- 胎弱:形體瘦削、筋骨軟弱,責之先天精氣不足,或孕期調養失當。
理論延伸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故妊娠期之「逐月養胎法」(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載)尤為關鍵,藉飲食、經絡調攝以固胎元。胎疾之治,後天宜調脾胃、益氣血,先天不足者則需補腎填精,如六味地黃丸加減;胎毒為患,當清熱解毒,選用黃連甘草湯之類。
此類病證反映中醫「先天與後天並重」之思想,亦體現「母子同調」的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