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記(中醫論述)
胎記一詞見載於《實用外科中藥治療學》,在中醫理論體系中泛指先天禀賦所致之皮膚色素沈著證候。此證乃嬰兒初生之際即見於體表之皮癍,民間俗稱「胎記」,其形態多端,色澤深淺不一,可涉及多種皮膚異變,尤與毛細血管痣等病證相類似。
病因病機
中醫學認為胎記之生成,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- 先天禀賦異常:源自父母精血相搏之際,五行氣化失調,致使胎毒內蘊,發於肌表而成癍痕。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人有五臟化五氣」,若胎孕期間氣血運行乖戾,可導致營衛失和,形成皮膚異變。
- 氣血瘀滯:妊娠期間母體情志失調或外感六淫,致使胎兒經脈氣血運行受阻,瘀血內停,外顯為皮膚色素沈著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血瘀則色紫」,正說明此類胎記多呈青紫色之機理。
- 腎精不足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若父母腎精虧虛,或妊期調攝失宜,可致胎兒精血不充,皮膚腠理疏闊,氣血外露成形。
臨床分類
中醫古籍雖未明確區分胎記類型,然據其形色特徵,可約略辨識:
- 青記(蒙古斑):多見於腰骶部,呈青灰色,形圓或橢圓。此乃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氣血不和所致,因腰骶部為此二經所過之處。
- 赤記(鮮紅斑痣):常現於頭面頸項,色若葡萄酒,按之褪色。此屬心火熾盛,血分有熱,上攻頭面所致。《外科正宗》謂:「血痣初起色紅如痣,漸大如豆。」
- 黑記(色素痣):大小不一,深淺不同,或平或凸。此乃腎水不足,相火妄動,煎熬陰血,外發為黑癍。
治療原則
歷代醫家對胎記之治療記載頗豐,主要治則包括:
-
內治法:
- 活血化瘀:選用桃紅四物湯加減,以疏通行滯
- 清熱涼血:適用於赤記,方如犀角地黃湯
- 補益肝腎:六味地黃丸加減,以固本培元
-
外治法:
- 針灸療法:取阿是穴配合循經取穴,以通調局部氣血
- 中藥外敷:選用《醫宗金鑒》水晶膏等方劑腐蝕去癍
- 推拿導引:針對某些表淺胎記,通過經絡按摩以疏通氣血
病機演變
胎記於人生各階段或有變化:
- 嬰幼兒期多隨生長而略擴張
- 青春期因氣血旺盛,或色澤加深
- 老年期因氣血衰退,可能漸淡
部分胎記與經絡循行相關,如面部赤記多涉及陽明經,背部青斑多與太陽經相連。此類現象佐證了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理論觀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