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瘕

病名
胎瘕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七十一,又稱「脂瘕」,為婦人癥瘕病證之一。此病多因胞絡虛損,衝任失調,或產後調攝不當,致敗血滞留,與痰濕互結,積聚成塊,停於胞中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血瘀滯:產後惡露不盡,或經期不慎,外邪乘虛而入,與血相搏,瘀阻胞脈,久而成瘕。
  2. 痰濕凝結:素體脾虛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聚而為痰,痰濕下注,與瘀血膠結於胞宮。
  3. 衝任虛損:肝腎不足,衝任空虛,經血運行不暢,敗血內停,漸積成塊。

證候表現

  • 主症:小腹結塊,固定不移,或脹或痛,按之堅硬;月經失調,或量少色黯,經行不暢,甚則閉經。
  • 兼症:帶下量多,色白黏稠;面色晦暗,形體消瘦;舌質紫黯或有瘀斑,苔白膩,脈沉澀或弦滑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滯血瘀型:小腹刺痛拒按,塊狀物堅硬,胸脅脹滿,舌紫黯,脈弦澀。
  2. 痰濕瘀阻型:腹中包塊柔軟,帶下黏膩,胸悶泛惡,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滑。
  3. 虛寒凝滯型:腹中冷痛,得溫稍減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活血化瘀:方選「桂枝茯苓丸」加減(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、赤芍)。
  • 化痰散結:方用「蒼附導痰丸」合「膈下逐瘀湯」(蒼朮、香附、半夏、陳皮、當歸、川芎)。
  • 溫經散寒:以「溫經湯」為主方(吳茱萸、當歸、川芎、人參、阿膠)。

古籍考據
《太平聖惠方》未詳述治法,然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引申「脂瘕」為「腹中塊物,如脂膜狀」;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則載其「因脂膜閉塞胞門,經血不通」,強調破血行滯、通調月水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