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間水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間水氣

胎間水氣,又稱「胎水腫滿」,為中醫婦科學中與妊娠相關之病症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‧卷四十一》。此症主因孕婦臟腑氣機失調,水濕停聚胞宮,導致胎水過盛,浸漬胎胞,臨床以腹大異常、遍身浮腫、小便不利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胎間水氣與脾、腎、肺三臟功能失和密切相關:

  1.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水濕,若孕婦素體脾虛,或飲食勞倦損傷脾陽,則水濕不化,泛溢肌膚胞宮。
  2. 腎陽不足:腎為水火之臟,主司水液代謝。若腎陽虛衰,氣化無權,水濕內停,上擾胞脈。
  3. 肺失通調:肺為水之上源,若肺氣壅滯,宣降失常,水道不利,水濕下注胞宮。

此外,情志鬱結、外感濕邪,亦可加重水氣滯留之病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腹部脹大異常:與妊娠月份不符,腹皮緊繃,按之如囊裹水。
  • 肢體浮腫:先見於下肢,漸至遍身腫脹,皮色淡白,按之凹陷難起。
  • 小便短少:溲澀難出,色淡或清長。
  • 兼證:或伴胸悶氣促、納呆倦怠,舌體胖大、苔白滑,脈沉滑或濡緩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脾虛水泛:腹大脹滿,神疲乏力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2. 腎陽衰微:腰膝冷痛,肢腫畏寒,舌淡胖邊有齒痕,脈沉遲。
  3. 氣滯濕阻:胸脅脹滿,喘促不安,舌苔厚膩,脈弦滑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利水消腫、調和氣機」為大法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脾虛者:宜健脾滲濕,方如《全生指迷方》之白朮散(白朮、茯苓皮、大腹皮、陳皮等)。
  • 腎虛者:當溫腎化氣,方選真武湯(附子、白朮、茯苓、生薑等)加減。
  • 氣滯者:需理氣行水,方用天仙藤散(天仙藤、香附、烏藥、陳皮等)化裁。

此症與西醫「妊娠水腫」或「羊水過多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強調臟腑整體調治,非僅祛水為務,更重標本兼顧,以護胎元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