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兼症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兼症瘕

病證名,出自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卷四十六,又稱「妊娠積聚」。指婦人素有症瘕之疾,而後懷孕,形成胎孕與症瘕並存之證。此病多因氣滯血瘀、痰濕凝結,或寒熱失調,積聚胞宮,日久成瘕。懷孕後,氣血壅滯,舊疾未消,遂成胎兼症瘕之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,積久成瘕。
  2. 痰濕阻絡:脾虛失運,水濕不化,聚而生痰,痰濕下注,與血相搏,結於胞宮。
  3. 寒熱失調:外感寒邪,或內生鬱熱,寒凝則血瘀,熱煎則血燥,皆可致瘀阻成瘕。

臨床表現
妊娠期間,症瘕未消,常見小腹脹痛、按之有塊,或見陰道不規則出血,舌質暗或有瘀點,脈沉弦或澀。症瘕日久者,或伴面色晦暗、肌膚甲錯等瘀血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軟堅化症、調和氣血,兼顧安胎。

  • 主方:桂枝茯苓丸(《金匱要略》)。
    • 組成:桂枝、茯苓、丹皮、桃仁、芍藥。
    • 方義:桂枝溫通血脈,茯苓滲濕健脾,丹皮、桃仁活血化瘀,芍藥和血緩痛。全方共奏化瘀消瘕之效,而勿傷胎元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氣滯甚者,加香附、烏藥以行氣止痛。
    • 痰濕重者,加蒼朮、半夏以化痰燥濕。
    • 血瘀明顯者,可酌加三稜、莪朮(須慎用,避免傷胎)。

辨證要點
需與「胎動不安」、「胞阻」等妊娠病證鑑別。胎兼症瘕以腹中積塊與妊娠並見為特徵,而胎動不安多以腰痠腹痛、漏紅為主,無明顯積聚之形。

此病關鍵在於权衡化瘀與安胎,用藥當緩圖其效,避免峻烈攻伐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