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漿

胎漿,又稱「養胎之水」,即今人所稱之羊水。此名出自清代醫家戴武承所著《女科指南集》,其文曰:「養胎之水謂之胎漿。」胎漿為妊娠期間胞宮內所蓄之液,具有濡養胎元、護衛胎兒之功用,乃胎兒生長發育不可或缺之環境。

中醫理論中的胎漿

  1. 來源與形成
    中醫認為,胎漿之生成與母體氣血、腎精密切相關。妊娠之初,胞宮受腎氣鼓動,沖任二脈氣血灌注,與母體陰液相融,逐漸化生為胎漿。《婦科玉尺》提及:「胎之既結,血化為水,以養胎形。」說明胎漿乃母血所化,隨胎兒成長而漸盈。
  2. 功能

    • 濡養胎元:胎漿性屬陰液,能滋潤胎體,確保胎兒肢節、九竅得充,避免枯槁。
    • 緩衝護胎:包裹胎兒,抵禦外力震盪,猶如「胞衣之液障」,防外邪直傷胎元。
    • 助胎活動:提供胎體舒展、轉動之空間,古籍稱「水涵而動,胎得旋靈」。
  3. 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
    • 腎主胞胎:腎精為胎漿生化之本,腎氣足則胎漿充盛;若腎虛則水虧,胎漿或不足。
    • 脾為氣血之源:脾運化水穀精微,上輸為血,下注胞宮以養胎漿,故脾虛者易見胎澀不潤。
    • 沖任二脈:沖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通暢則胎漿循環無滯。

臨床相關論述
古醫籍中,胎漿之異常多與「胎水不利」相關。如《女科經綸》指出:「胎漿濁滯,則胎失所養。」若胎漿過少(稱「胎燥」),可致胎兒萎弱;胎漿過多(稱「胎水腫滿」),則可能阻礙氣機,引發母體脹滿。然此類論述多散見於各派醫案,須結合四診辨證。

名詞考據
「胎漿」一詞,古時與「胞漿」「胎水」混用,然其意相通。戴武承以「漿」喻其質地黏稠,不同於尋常水液,強調其滋養之性,此說亦見於部分醫家對妊娠生理的闡釋中。

(按:本文所述皆據中醫古籍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內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