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驚夜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驚夜啼
胎驚夜啼,首載於明代醫家李梴《醫學入門》,屬中醫兒科「驚啼」範疇。此症多見於初生嬰孩或週歲內小兒,以夜間突發驚惕啼哭、睡臥不寧為特徵,甚或伴見手足搐搦、面色青白等狀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與胎元受驚、臟腑未充密切相關:

  1. 胎中受驚:孕母調攝失宜,驚恐跌仆,或外邪擾動胎氣,致使胎兒神氣未安,出生後易發夜啼。
  2. 心肝鬱熱:小兒肝常有餘,心火易亢,若胎毒內蘊或外邪化熱,擾動心神,則夜寐驚啼不寧。
  3. 脾寒氣滯:胎稟不足,中陽虛弱,寒凝氣機,夜間陰盛時腹痛而啼,聲多低弱。
  4. 驚恐傷神:小兒神氣怯弱,驟聞異聲或觸异物,導致心神不守,夜間驚惕哭鬧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心經積熱型:啼聲洪亮,面赤唇紅,煩躁不安,小便短黃,指紋紫滯。
  2. 脾寒氣逆型:啼聲低微,面色青白,四肢不溫,大便溏薄,指紋淡紅。
  3. 驚恐傷神型:猝然驚啼,表情懼怕,緊偎母懷,山根(鼻梁)常見青筋隱現。

治法述要

  • 清熱安神:黃連、淡竹葉、鉤藤等清心肝之火,配合硃砂(外用敷臍)鎮驚。
  • 溫中散寒:烏藥、炮薑、木香等溫運脾陽,佐以蟬蛻疏風定驚。
  • 鎮驚定志:龍齒、茯神、遠志等安神定魄,或配合小兒推拿(如揉小天心、清肝經)。

古籍如《幼科發擇》強調「驚啼者,邪乘於心也」,治法當分寒熱虛實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嬰兒腹絞痛」或「睡眠障礙」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重在調和陰陽、安定神志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