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倦
病名:出自《鄭氏女科秘傳萬全方》,為妊娠期間常見症狀,指孕婦出現倦怠乏力、精神不濟之態。此症多因孕婦本體氣血偏弱,妊娠後氣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致使母體氣血更虛,難以濡養周身,故而顯現諸般虛弱之象。
病因病機:
- 氣血不足:素體脾胃虛弱,化源不足,或久病耗傷氣血,孕後血聚胞宮,氣血益虛,四肢百骸失養。
- 脾虛濕困:脾主肌肉四肢,脾虛則運化失司,水穀精微不布,濕濁內停,加重倦怠乏力之感。
- 肝腎虧虛:若孕前精血虧損,孕後精血下注養胎,肝腎失養,髓海空虛,亦可見神疲腰酸等虛象。
臨床表現:
- 周身酸懶懈怠,四肢乏力,甚則羸瘦憔悴。
- 食欲不振,脘悶少食,或食後腹脹。
- 面色萎黃或蒼白,唇甲色淡,精神萎靡。
- 或伴頭暈心悸,舌淡苔薄,脈細弱滑。
辨證論治:
-
氣血兩虛證:
- 主症:倦怠明顯,面色無華,動則氣短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,健脾和胃。
- 方藥:八珍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;若偏氣虛甚者,可合用補中益氣湯;血虛甚者加阿膠、枸杞。
-
脾虛濕阻證:
- 主症:倦怠伴肢體困重,脘痞納呆。
- 治法:健脾化濕,醒脾和中。
- 方藥:六君子湯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砂仁、藿香。
-
肝腎不足證:
- 主症: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倦怠乏力。
- 治法:滋養肝腎,填精養胎。
- 方藥:左歸丸或胎元飲加減。
古籍補充: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妊娠羸瘦,乃血少不能榮養。」強調氣血充盛為胎養之本;《景岳全書》亦載:「凡妊娠之氣虛者,多由中氣不足。」點明脾胃為後天調治關鍵。
現代中醫觀點: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妊娠期疲勞」部分重合,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,強調調理氣血陰陽以固胎元,而非單一對症。臨床亦需注意與「妊娠惡阻」(嘔吐傷氣)或「子煩」(陰虛內熱)等症鑑別,避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