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渴
胎渴為中醫婦科病名,出自金夢石所著《產家要訣》,指妊娠婦女於炎夏季節,因陰虛內熱或暑熱傷津,而出現煩渴多飲之證候。此病與妊娠期特殊生理狀態相關,因孕后陰血下聚養胎,導致母體陰虛陽亢,加之暑邪外襲,津液耗傷,故表現為口乾舌燥、頻頻飲水,甚則飲不解渴。
病因病機
- 陰虛內熱:妊娠後陰血聚於沖任以養胎元,母體肝腎陰虛,虛熱內生,灼傷津液。
- 暑熱外襲:夏季暑邪當令,其性炎熱,易耗氣傷津,加重孕婦體內陰虛燥熱之象。
- 氣機不暢:妊娠中後期,胎體增大,影響氣機升降,水液輸布失常,津不上承而發渴。
臨床表現
- 主要症狀:口渴引飲,飲水量明顯增多,尤以午後或夜間為甚。
- 伴隨症狀:或見心煩不安、唇乾舌燥、尿黃短少,舌質紅、苔薄黃少津,脈滑數或細數。
治療原則
以養陰清熱、生津止渴為主,佐以安胎。金夢石提出以四物湯為基礎方,加黃芩、木通、陳皮調治:
- 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:養血和血,滋陰潤燥。
- 黃芩:清熱瀉火,兼有安胎之效。
- 木通:通利水道,引熱下行,但需謹慎用量(注:現代中醫因關木通具腎毒性,多以通草替代)。
- 陳皮:理氣健脾,防滋膩礙胃。
辨證加減
- 若暑熱偏盛,可加天花粉、淡竹葉以清暑生津。
- 陰虛甚者,酌加麥冬、石斛滋養胃陰。
- 兼氣虛者,加太子參或西洋參益氣生津,避用溫燥之品。
本證需與妊娠消渴(類似於現代醫學之妊娠糖尿病)鑒別,後者多伴多食、多尿及血糖異常,而胎渴以季節性口渴為主,無明顯代謝異常。
古籍延伸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妊娠煩渴」,認為與心火內熾或脾虛津虧有關,治法上強調清心除煩、健脾生津,可參茯神散、人參黃耆湯等方,與《產家要訣》互為補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