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哭

胎哭,又稱子啼,為中醫婦科病名,首見於清代醫著《慈航普渡》。此症主指妊娠期間,孕婦自覺腹中胎兒似有啼哭之聲,或伴有異常胎動之現象。

中醫病機

中醫認為,胎哭之成因與母體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異常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以下機理:

  1. 氣血虧虛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孕期調養失宜,致胎失所養,胎氣不安而躁動。
  2. 心腎不交:心主血脈,腎主胞胎,若心火偏亢或腎陰不足,水火失濟,可擾動胎元。
  3. 肝鬱氣滯: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氣機不順,影響胎宮寧靜而致異動。
  4. 衝任失調:衝任二脈主司胞胎,若脈氣逆亂,可致胎動異常,甚則虛性躁擾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血兩虛型

    • 症見胎動微弱而頻,孕婦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治宜補益氣血,方選八珍湯當歸芍藥散加減。
  2. 心腎不交型

    • 症見胎動躁急,孕婦心煩失眠,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宜滋腎清心,方用天王補心丹黃連阿膠湯化裁。
  3. 肝鬱化火型

    • 症見胎動劇烈,孕婦胸脅脹悶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宜疏肝解鬱、清熱安胎,方選丹梔逍遙散加黃芩、桑寄生等。

古籍論述

《慈航普渡》將此症歸為「妊娠異症」,指出其與七情內傷、氣血逆亂相關。明代《證治準繩·女科》亦提及「胎動啼哭」之說,認為需辨虛實調治,虛者補之,實者疏之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強調「胎哭非真啼,乃氣血相搏之聲」,主張從調和陰陽入手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胎哭,重在調理母體氣血陰陽,使胎得靜養。用藥須避峻烈攻伐,以平和為宜,如阿膠、白芍、桑寄生等均為常用安胎之品。針灸可選三陰交、內關等穴以寧神定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