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瘤

概述

胎瘤,又稱紅絲瘤,為新生兒先天瘤腫之一,最早記載於明代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本病多因母體蘊熱,兼有瘀血凝滯,致使胎兒局部氣血失調,形成瘤狀病變。臨床可見嬰兒頭部或胸乳間出現紫紅色腫塊,質地微硬,範圍或大或小,大者可如饅頭,小者似梅李,觸之微痛,屬中醫「瘤證」範疇。其表現類似現代醫學所稱之血管瘤

病因病機

  1. 母體蘊熱:孕母素體陽盛,或孕期過食辛熱之物,熱毒內蘊,影響胎兒。
  2. 瘀血凝滯:母體氣血運行不暢,瘀滯經絡,致使胎兒氣血壅塞,聚而成瘤。
  3. 胎熱瘀結:胎兒受母體熱毒與瘀血影響,局部氣血瘀阻,形成瘤腫。

臨床特徵

  • 部位:常見於頭部、胸乳之間,呈局限性腫起。
  • 外觀:腫塊色紫紅或暗紅,表面或見紅絲纏繞(故稱紅絲瘤)。
  • 質地:觸之微硬,按壓可有輕微疼痛。
  • 大小:依個體而異,大者可如饅頭,小者如梅李,邊界多清晰。

治療方法

  1. 針刺破瘤:待嬰兒滿月後,以鋒針淺刺瘤體,排出瘀血,緩解腫脹。此法需由經驗豐富者操作,避免過深刺傷。
  2. 內服藥物:術後可予五福化毒丹,具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之效,助消散餘熱與瘀滯。
  3. 外用膏藥:以黃連膏外敷患處,取其清熱瀉火、消腫止痛之功,促進局部恢復。

相關中醫理論探討

胎瘤的形成與中醫「血瘀熱結」理論密切相關,屬先天胎毒之一。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,胎瘤若日久不消,可能影響局部氣血運行,故宜及早治療。此外,古代醫家認為,此病與孕母情志不調、飲食失節相關,強調孕期調理的重要性,以預防胎疾發生。

類似病症辨別

  • 血瘤:多為血管異常增生,皮色鮮紅,按之褪色,與胎瘤之紫暗色澤有別。
  • 痰核:質地柔軟,多無色紅表現,屬痰濕凝結,與胎瘤之瘀熱病機不同。

胎瘤雖多屬良性,然中醫重視「治未病」,孕期調理氣血、清熱解毒,可降低胎瘤發生機率。若瘤體增長迅速或伴隨其他症狀,則需進一步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