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漏

病證名,亦稱「漏胎」、「胞漏」、「漏胞」、「漱經」,首見於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。為妊娠期間陰道不時少量出血之病症,其特徵為無腹痛及小腹下墜感,與胎動不安或墮胎有別。《醫學入門》明確指出:「不痛而下血者為胎漏。」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漏多因孕後衝任不固,不能攝血養胎所致,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氣血虛弱:孕後氣血不足,衝任失養,胎元不固。
  2. 腎虛:腎主生殖,若先天腎氣不足或孕後房勞傷腎,衝任不固,胎失所繫。
  3. 血熱:素體陰虛或孕後過食辛燥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。

臨床表現
陰道少量出血,色淡紅、暗紅或鮮紅,無腰腹疼痛。根據證型不同,兼症各異:

  • 氣虛證:出血淡紅,面色㿠白,精神萎靡,少氣懶言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  • 血虛證:血色淡質稀,面色萎黃,頭暈心悸,舌淡,脈細滑無力。
  • 腎虛證:出血暗紅,頭暈耳鳴,腰膝酸軟,尿頻,舌淡苔白,脈沉滑尺弱。
  • 血熱證:血色鮮紅,口乾咽燥,心煩不寧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

辨證論治
治療以固衝安胎為主,佐以益氣、養血、補腎、清熱等法:

  1. 氣虛胎漏

    • 治法:益氣攝血,固衝安胎。
    • 方藥:舉元煎(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升麻)加阿膠、艾葉炭。
  2. 血虛胎漏

    • 治法:養血止血,滋陰安胎。
    • 方藥:胎元飲(人參、當歸、杜仲、白芍、熟地、白朮、陳皮、炙甘草)加桑寄生、阿膠。
  3. 腎虛胎漏

    • 治法:補腎固衝,安胎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壽胎丸(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阿膠)加艾葉、杜仲。
  4. 血熱胎漏
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固衝安胎。
    • 方藥:保陰煎(生地、熟地、黃芩、黃柏、白芍、山藥、續斷、甘草)加苧麻根。

中醫理論延伸
胎漏與「衝任二脈」功能密切相關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。」若衝任氣血調和,則胎元得養;若衝任損傷,則胎漏易發。此外,胎漏亦可能與「肝脾失調」相關,因肝藏血、脾統血,若肝鬱化熱或脾虛失攝,均可導致陰血下漏。

歷代醫家強調「預培其損」,如《景岳全書》主張孕前調理氣血,以預防妊娠病症。胎漏若遷延不癒,恐影響胎兒發育,故需辨證精準,及時調治。

(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及注意事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