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漏黃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漏黃水

胎漏黃水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女科經論》卷三,指妊娠期間陰道突然流出黃色液體,質地或如膠狀,或如豆汁。此證與尋常胎漏有所不同,常見於妊娠中後期,多因肝脾功能失調,濕熱蘊結,或風熱鬱滯,亦有因情志失調、氣虛下陷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脾濕熱:妊娠期間,肝脾不調,濕熱內蘊,下注沖任,致使胞宮失養,陰道流出黃濁液體。
  2. 風熱襲絡:外感風熱,或體內鬱熱化風,擾動沖任,迫液外泄而為黃水。
  3. 肝氣鬱結: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阻滯,影響沖任氣血運行,脾濕不化,下注成黃水。
  4. 脾胃氣虛:素體脾虛,或飲食勞倦傷脾,氣虛攝納無權,濕濁下流。
  5. 脾虛下陷:中氣不足,昇舉無力,帶脈不固,致濕濁隨氣陷而下。

證治分類

  1. 胎動不安兼胎漏黃水

    • 主證:妊娠腹痛,腰痠下墜,陰道流出淡黃色液體,質稀薄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安胎,固沖止漏。
    • 方藥:黃芪、糯米煎湯服,以健脾益氣,斂陰固胎。
  2. 肝脾濕熱證

    • 主證:黃水黏稠,色黃或赤黃,口苦咽乾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利濕,健脾調肝。
    • 方藥升陽除濕湯(《脾胃論》),以升清降濁,利濕固胎。
  3. 肝脾風熱證

    • 主證:黃水伴外陰瘙癢,或見疹塊,心煩易怒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清熱,健脾祛風。
    • 方藥加味逍遙散(《校注婦人良方》),以疏肝解鬱,清熱化濕。
  4. 肝氣鬱結證

    • 主證:胸脅脹滿,情緒抑鬱,黃水時多時少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解鬱,調和氣血。
    • 方藥加味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,以養血安神,行氣解鬱。
  5. 脾胃氣虛證

    • 主證:黃水清稀,神疲食少,面色萎黃,舌淡苔白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,固攝沖任。
    • 方藥七味白術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以補脾和中,升陽益胃。
  6. 脾虛下陷證

    • 主證:黃水淋漓,小腹墜脹,氣短乏力,脈虛弱。
    • 治法:補中益氣,昇陽舉陷。
    • 方藥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,以益氣昇陽,固攝胎元。

胎漏黃水一證,臨床須辨明病性,或濕熱,或氣虛,或因鬱結,方能施治得當,確保胎元穩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