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落
病名,亦稱「小產」,指妊娠期間因各種因素導致胎兒未足月而墮下。此症名最早見於唐代《經效產寶》,書中記載:「妊娠傷寒,骨節疼痛,壯熱,不急治,則胎落。」指出外感傷寒若未及時調治,恐引發胎元不固而下墮。
中醫病機與證型
中醫認為,胎落多與衝任不固、氣血虧虛、腎氣不足,或外邪內傷等因素相關,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
氣血兩虛
- 母體素體虛弱,氣血不足,無法濡養胎元,致胎失所繫。
- 常見面色萎黃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脈細弱。
-
腎氣虧損
- 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。若腎氣虛弱,衝任失固,胞胎無力維繫。
- 症見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、脈沉弱。
-
熱毒傷胎
- 外感熱邪(如傷寒化熱)或內生毒火,灼傷胞絡,擾動胎元。
- 臨床可見高熱煩渴、腹痛下血、舌紅苔黃。
-
瘀阻胞宮
- 跌撲損傷或宿有瘀滯,氣血壅塞,胎絡受阻而墮。
- 表現為小腹刺痛、下血色暗夾塊、脈沉澀。
古籍論述
- 《女科經綸》提及:「胎墮必由氣血虛,或火盛剋制,或跌僕內傷。」強調虛損與外因並重。
- 《景岳全書》則云:「腎虛則胎無所依。」突顯腎氣於安胎之關鍵。
相關概念辨析
- 半產:指妊娠12週後、28週前胎兒墮下,與「胎落」通用,然部分醫籍以胎落泛指未足月之墮胎。
- 滑胎:指反覆墮胎三次以上,屬習慣性流產,與單次胎落病機有別。
胎落之辨證需結合四診,探究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其論述詳盡,治法涵蓋補氣養血、固腎安胎、清熱解毒等,皆依病因而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