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麻,又稱奶麻,出自明代醫家汪機所著《痘治理辨》。此症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多發於哺乳期嬰兒,屬中醫「胎毒」範疇,與小兒體質及母體孕期調養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胎麻多因母體孕期濕熱內蘊,或飲食不節,致使胎毒遺留。嬰兒出生後,氣血未充,腠理疏鬆,風熱邪氣乘虛侵襲,鬱於肌表而發。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運化,風熱夾濕鬱滯,故見皮膚疹出。
臨床表現
患兒皮膚突現細小疹點,色淡紅或如蚊跡,撫之礙手,多先見於頭面頸部,漸及軀幹四肢。疹出時或伴輕微發熱,但精神尚可,無明顯煩躁,與麻疹、風疹等重症迥異。疹退後不留痕跡,亦不脫屑。
傳統辨證分型
- 風熱夾濕證:疹色偏紅,身熱微汗,舌邊尖紅,苔薄黃。
- 脾虛濕鬱證:疹色淡白,納差便溏,舌淡苔白膩。
古籍多記載其為「輕淺之疾」,如《痘治理辨》所述:「胎麻之發,如雲散霧收,不藥可癒。」然需與痘疹、丹痧等重症鑑別。
治法與用藥
傳統以疏風清熱、化濕透表為治則。風熱證可選用銀翹散加減,濕重者合藿香正氣散化裁;若屬胎毒未清,則以四君子湯加金銀花、連翹等輕清之品調理。外治法可輔以桑葉、菊花煎湯拭身,取「輕揚透邪」之效。
與其他病證關係
胎麻與「奶癬」(嬰兒濕疹)皆屬胎毒類疾病,但後者多纏綿反覆,而胎麻疹出即消。清代《幼科鐵鏡》提及:「胎麻似癬非癬,發於肌腠之間」,強調其病機淺表、病程短暫之特點。
此症體現中醫「母子同調」觀念,強調孕產期調攝對嬰兒體質影響,亦為中醫兒科「治未病」思想之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