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脈
胎脈,又稱妊娠脈,為中醫診斷學中專指婦女妊娠期間所呈現之特殊脈象。此名詞首見於元代醫書《坤元是保》,後世醫家多沿用其說,並於臨床脈診中發展出系統性辨析方法。
脈象特徵
妊娠脈象以「滑數沖和」為核心表現。滑脈如珠走盤,往來流利;數脈指脈率稍增,然非病態之數急。二者相兼,乃氣血充盈、胎元得養之徵。《瀕湖脈學》載:「滑脈為陽元氣衰,痰生百病食生災,上為吐逆下蓄血,女脈調時定有胎。」指出女子無病而見滑脈,多為妊娠之兆。妊娠六脈(兩手寸關尺)中,尤以左寸、右尺脈滑利明顯,因左寸候心,心主血脈;右尺候命門,與胞宮相繫。
脈理基礎
胎脈形成之機理,根於中醫「胞脈繫於腎」「衝為血海」理論。妊娠後,精血聚以養胎,衝任二脈氣血驟盛,反映於脈道則現滑利之象。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云:「手少陰脈動甚者,妊子也。」手少陰即心脈,心主血,胎氣鼓動則血脈充盈,脈象搏動明顯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闡釋:「婦人經停脈滑數,沖和尺中按不絕,此為有子之徵驗。」
鑑別診斷
需與痰飲、實熱等所致滑脈區別。病理性滑脈多兼見其他脈象,如痰濕者常伴濡緩,實熱者多見洪大;而胎脈必兼沖和之氣,雖數而不疾,雖滑而不濁。另「陰搏陽別」之說(《內經》),謂尺脈滑數有力於寸脈,亦為胎脈特徵之一。若孕後見沉細澀滯之脈,需警惕胎元不固或氣血不足。
歷史淵源
歷代醫家對胎脈論述迭有補充。晉代王叔和《脈經》提出「妊娠初時,寸微小,呼吸五至;三月而尺數也」,指出隨妊娠月份增長,脈象逐漸顯現。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:「凡婦人懷孕者,其血留氣聚,胞宮內實,故脈必滑數倍常。」清代周學霆《三指禪》更以「蓮花出水」比喻胎脈之和緩滑利,形象描繪其特質。
胎脈之辨識為中醫婦科重要診法,須四診合參,結合經停、惡阻等症候綜合判斷,方能準確辨明胎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