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逆

病名:出自明‧岳嘉甫《妙一齋醫學正印‧種子篇》。

定義與病機
「胎逆」為妊娠病證之一,主因胎氣上衝,或孕後火動胎元,導致氣機逆亂,臨床以胸悶、氣喘、嘔逆為主要表現。其病機可分兩類:

  1. 胎氣上逆:孕後衝任氣血聚以養胎,若母體氣血失調,衝脈之氣上逆,犯胃擾膈,故見嘔吐、脘腹脹滿;若上迫心肺,則現喘息、煩躁。
  2. 火動胎元:素體陰虛或鬱熱內蘊,孕後陰血下注胎元,虛火上炎,灼傷肺絡或扰动氣道,發為咳喘、口乾。

相關典籍與論述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妊娠氣逆」與胎元受擾相關,責之肝胃不和或陰虛火旺。
  • 清代《醫宗金鑑‧婦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「子懸」(胎氣壅滯上逼)與「胎逆」,認為後者兼見火熱之象。

辨證分型(舉隅):

  • 肝胃氣逆型:嘔吐酸苦、脅脹,脈弦滑,治宜疏肝和胃,方用蘇葉黃連湯加減。
  • 陰虛火旺型:喘促乾咳、顴紅舌絳,治宜滋陰降火,選方如麥門冬湯合六味地黃丸化裁。

與他證鑒別
「胎逆」與「惡阻」均見嘔逆,然惡阻多限於妊娠早期,以胃虛或痰滯為主;胎逆則發於妊娠中後期,病位偏重氣機上衝或火熱擾胎,症狀較急重。

(按:此條目聚焦中醫理論闡釋,未涉及現代醫學對應疾病及臨床處置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