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惡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瘡惡肉

瘡惡肉,為中醫外科證名,指瘡瘍癰疽潰後,周邊異常增生之肉芽組織,其狀突起,色澤晦暗,質地堅硬,妨礙瘡口癒合。此證多因毒熱未清,氣血壅滯,經絡阻隔,致新肌不得生長,反生惡肉。
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五》載:「諸瘡之癰疽……久不瘥者,多生惡肉,四邊突起。而好肉不生,此由毒熱未盡,經絡尚壅,血氣不到故也。」指出瘡惡肉之成,關鍵在於餘毒未消,氣血運行受阻。熱毒蘊結,灼傷血肉,氣滯血瘀,局部失養,遂生惡肉;或瘡瘍久潰,正氣虧虛,無力托毒外出,毒邪留連,腐蝕肌腠,亦能致此。

臨床表現
瘡惡肉多見於癰疽潰後,瘡面周邊突起如菌狀、翻花狀,色呈紫暗或灰白,觸之堅硬,或伴膿水淋漓,疼痛隱隱。其特徵為「好肉不生,惡肉不脫」,瘡口難以收斂,病程纏綿。

相關鑑別

  1. 胬肉:亦稱「努肉」,多指瘡口內增生之瘀肉,或眼瞼、關節等處贅生之組織,與瘡惡肉同屬異常增生,然胬肉範圍較廣,未必皆因瘡瘍而生。
  2. 瘡痂:為瘡瘍癒合過程中之自然結痂,色褐質硬,脫落後新皮漸生,與惡肉之頑固不化有別。

治法探討
歷代醫家針對瘡惡肉,主張內外合治:

  •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,方選《醫宗金鑑》之「活血散瘀湯」,或「托裏消毒散」加減,助氣血暢行,托毒生肌。
  • 外治:傳統多用蝕肉去腐之法,如《外科正宗》記載以「白降丹」點塗惡肉,或「紅升丹」提膿化腐;亦可以烏梅肉搗爛外敷,軟堅散結。

古籍記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外科啟玄》提及:「惡肉者,乃毒氣未盡,結而不散,故成頑硬之肉。」強調毒瘀互結為病機核心;《瘍醫大全》則載有「去惡肉方」,以輕粉、雄黃等研末外摻,顯示古人對該證之重視。

瘡惡肉一證,體現中醫對瘡瘍變證的細緻觀察,其治療須審因辨證,標本兼顧,方能促其消散,復原肌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