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氣為中醫學重要概念,涵蓋胎兒稟受、發育調節及妊娠病理等多重意涵,茲分述如下:
一、胎氣之本源與稟受
- 先天精氣之化生
胎氣首見《備金千金要方》,指胎兒於母體所稟受之先天精氣。《靈樞‧天年》曰:「人之始生,以母為基,以父為楯」,胎氣即父母精血交媾所化,藏於腎中,為先天之本。此氣主導胚胎成形、臟腑分化及筋骨滋生,故《幼幼集成》言:「胎元稟賦,厚者多壽,薄者多夭。」 - 發育盛衰之關鍵
胎氣充盛者,產後氣血調達,形神健旺;若稟受不足,則見「五遲五軟」(立遲、行遲、髮遲、齒遲、語遲;頭項軟、口軟、手軟、足軟、肌肉軟),甚則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所載「解顱」(囟門遲閉)、「雞胸龜背」等畸形,均屬胎氣虧虛之徵。
二、妊娠期胎氣之病理表現
- 胎氣不和與水腫
《婦人良方大全》載妊娠「面目浮虛,四肢腫如水氣」,此因胎氣阻滯,三焦氣化失司,水濕泛溢肌膚。證屬「子腫」,當分脾虛濕困與腎陽不足,前者參《胎產心法》用白朮散健脾滲濕,後者以真武湯溫陽化水。 - 痛胎(妊娠腹痛)
《邯鄲遺稿》稱「痛胎」,屬胎氣鬱滯所致。有虛實之辨:虛者因血虛胞脈失養,用當歸芍藥散;實者多氣滯,見脅腹脹痛,宜紫蘇飲疏肝理氣。然須與「胞阻」(下血腹痛)鑒別。 - 胎氣挾熱之痢疾
《坤元是寶》言「胎前痢,產後自止」,此因胎氣壅滯,木火刑金,大腸傳導失常。若痢下赤白、裏急後重,當顧護胎元,予黃芩湯清熱安胎,佐木香、檳榔調氣。
三、胎氣與臟腑經絡之關聯
- 腎為胎氣之根
腎藏精,主生殖,胎氣强弱首繫於腎。徐靈胎《醫學源流論》強調:「胎妊之道,精氣交感,全賴腎間動氣為之主宰。」 - 衝任二脈之調攝
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胎氣暢達需衝任氣血充盈。若衝氣上逆,可見惡阻嘔逆;任脈虛寒,則胎冷不孕,此《傅青主女科》所謂「胞胎之脈,所以受物者,暖則生物,冷則殺物」。 - 肝脾協調之功用
肝主疏泄,調暢胎氣之樞機;脾主運化,滋養胎元之後天。若肝鬱化火,可致胎動不安;脾虛濕停,則胎水腫滿,如《女科經綸》云:「胎猶舟也,血猶水也,水漲則舟浮」。
四、古籍對胎氣之多元詮釋
除前文所引,另如:
- 《醫宗金鑑‧婦科心法》:「胎氣上逼,心胸脹滿,謂之子懸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:「胎氣有虛實,虛者宜補,實者宜行。」
- 《葉氏女科證治》以「胎氣弱」釋小兒五臟柔弱易病之因。
綜上,胎氣不僅為生命成形之基,更是貫穿妊期調養與胎疾論治之核心,其理論深植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「形神一體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