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氣喘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氣喘息

病證名,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。此證因孕婦飲食不調,過食生冷,或外感風寒,邪氣客於肺胃,導致肺氣失宣,氣機壅滯,從而引發咳嗽、痰喘、氣急等症,甚則夜臥難安。

病機分析
孕婦氣血需養胎元,若肺胃受邪,肺失肅降,則氣逆作喘;痰濕內停,更阻氣道,加重喘息。此外,胎氣上衝亦可影響肺氣宣發,形成本虛標實之證。

治法
以散寒宣肺、降氣平喘為主,兼以安胎。選方宜用紫蘇安胎飲(《葉氏女科證治》),組成包括:紫蘇、枳實、大腹皮、桔梗、貝母、知母、當歸、桑白皮、甘草、五味子、石膏。

方義解析

  • 紫蘇:辛溫解表,理氣寬中,兼能安胎。
  • 桔梗、桑白皮:宣肺止咳,瀉肺平喘。
  • 貝母、知母:清熱化痰,潤肺止咳。
  • 五味子:斂肺氣,防辛散耗氣。
  • 當歸:養血和血,以固胎元。

鑑別相關證候
本證與妊娠喘(見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有相似之處,然妊娠喘多因胎壓迫膈肌,或腎不納氣所致,治法重在下氣降逆或補腎納氣,與胎氣喘息之風寒客肺病機有別。

延伸探討
若痰熱壅肺,可加黃芩、瓜蔞實以清化痰熱;若兼脾虛濕盛,可佐白朮、茯苓健脾化濕,但仍需謹守「治病毋傷胎」之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