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氣蘊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氣蘊熱
病證名,首見於《普濟方》。指初生嬰兒因胎中受熱所引發之症候,臨床表現為煩躁不安、吮乳易嘔、夜臥不寧、聞聲驚掣、神情躁擾等。此證多源於孕母情志失調及胎中熱邪蘊積,與先天稟賦及後天乳養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母體情志因素:孕母長期憂思鬱怒,氣機不暢,導致肝鬱化火,熱邪內傳胎元。
- 胎中燥熱:孕期過食辛熱之物,或素體陽盛,致胎火偏亢,蘊結胎中。
- 產程影響:分娩艱難或母體受驚,氣血逆亂,使胎熱未得疏泄,兼以產後乳汁蘊熱,兒吮後熱邪內蘊。
病理特點
胎氣蘊熱屬「胎熱」範疇,病位涉及心、肝、脾三臟。
- 熱擾心神:心主神明,胎熱上攻則見煩躁、眠不安。
- 肝熱動風:肝鬱化火,風火相煽,故聞聲易驚、肢體掣動。
- 脾胃蘊熱:熱邪蘊阻中焦,胃氣上逆,故食入即吐、吮乳不順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調氣解蘊」為原則,重在疏泄胎毒、清解鬱熱。
- 內服方:可選《萬氏家藏育嬰秘訣》之「解蘊湯」(黃連、甘草、竹葉、生地黃等),或「涼膈散」加減,清心瀉脾。
- 外治法:以金銀花、菊花煎湯輕拭口唇,助清熱解毒。
鑑別診斷
需與「胎黃」(新生兒黃疸)、「夜啼」等區分:
- 胎黃:以身目黃染為主,病機多屬濕熱瘀阻。
- 夜啼:以晝靜夜劇為特徵,常因脾寒或心熱所致,未必涉胎中蘊熱。
此證預後多良,然熱邪久羈恐傷陰津,或轉為慢驚,故早期疏解為要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「胎熱宜清」,可參酌「瀉心導赤湯」等方,隨證化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