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白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白帶
胎前白帶,又稱妊娠白帶,是中醫婦科學中記載的一種婦科病證,首見於《女科秘要》。此病證特指婦女在妊娠期間出現的白帶異常增多現象,屬中醫「帶下病」範疇。
中醫理論認為,胎前白帶的病因病機主要與脾腎虛損、衝任不固等因素相關。《傅青主女科》有云:「帶下俱是濕證」,而妊娠期間,由於胞宮氣血聚以養胎,容易導致臟腑功能失調。
病因病機
1. 脾虛濕盛
脾主運化水濕,妊娠期間若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則水濕下注,形成白帶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脾虛則濕氣乘之」,導致帶下量多、色白質稀。
2. 腎氣虧虛
腎為先天之本,主司二陰。妊娠時腎氣需兼顧固胎,若腎陽不足,未能溫煦脾陽,則水濕不化;腎陰虧虛則相火偏旺,均可致帶下異常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曰:「帶下虛寒,腎氣不能固攝」。
3. 肝鬱脾濕
情志因素亦可影響,若孕婦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橫逆犯脾,致使脾失健運,濕濁下注而成帶下。
臨床表現
典型症狀為妊娠期間出現白帶量明顯增多,其特點為:
- 色白或淡黃
- 質地稀薄或黏稠
- 無明顯異味或僅有輕微腥味
- 部分患者伴有輕度腰酸
須與「妊娠下赤白」(妊娠期間出現赤白帶下)作鑑別。《婦科玉尺》強調:「妊娠白帶屬脾虛濕盛者多」,而赤白相兼則多與熱邪相關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健脾益腎、固攝止帶為主,兼顧安胎。傳統方劑可選:
- 完帶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:主治脾虛濕盛型,方中白朮、山藥健脾,車前子利濕
- 內補丸(《女科切要》):適用於腎陽不足者,含鹿茸、菟絲子等溫補腎陽
- 清帶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:對於兼有濕熱者,以山藥、龍骨等健脾固澀
用藥時須謹慎,避免使用峻下、滑利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《婦科經綸》強調:「治妊娠帶下,當以安胎為本,除濕為標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