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赤白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赤白痢

病證名,出自明・趙獻可《邯鄲遺稿》,指妊娠期間出現下痢,糞便夾雜赤白黏液的病證。此症屬中醫「妊娠下痢」範疇,多因孕婦脾胃素虛,復感濕熱或寒濕之邪,內傷飲食,導致氣機阻滯,濕熱蘊結大腸;或寒濕困脾,運化失司,下注腸道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:孕後血聚養胎,陰虛內熱,若過食辛燥厚味,濕熱內生,下迫大腸,灼傷腸絡,則見痢下赤白、腹痛裏急後重、肛門灼熱,兼見口苦咽乾、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寒濕困脾:孕婦脾陽不足,外感寒濕,或恣食生冷,寒濕客於腸胃,氣血凝滯,見痢下白多赤少、黏凍清稀、腹冷痛綿綿,身重倦怠,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3. 脾虛夾滯:素體脾虛,孕後氣血不足,運化乏力,食滯內停,化濕下迫,致痢下時發時止,夾未消化食物,腹脹納呆,舌淡苔膩,脈虛滑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濕熱證:治宜清熱化濕,調氣和血,方用芍藥湯加減(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木香、檳榔等),若熱重加白頭翁、秦皮。
  • 寒濕證:治宜溫中燥濕,散寒止痢,方用不換金正氣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藿香等)合桃花湯(赤石脂、乾薑、粳米)。
  • 脾虛夾滯證:治宜健脾益氣,消積化滯,方用香砂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木香、砂仁等)佐山楂、神麴。
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・婦科心法》提到:「妊娠痢疾,須顧胎元,不可峻攻。」此症調治當兼顧胎氣,避免過用苦寒克伐或溫燥傷陰之品,以防動胎。清代《張氏醫通》亦強調:「赤痢屬血,白痢屬氣,孕婦患此,宜和營衛、調氣血為先。」

與相似病證鑑別

  • 妊娠泄瀉:僅見大便稀溏,無黏液膿血及裏急後重。
  • 腸癖(慢性痢疾):病程較長,痢下反覆,與胎前赤白痢之急驟發病不同。

此症反映妊娠期氣血陰陽的特殊狀態,臨床需細辨寒熱虛實,結合體質調治,以安胎止痢並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