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赤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赤帶
胎前赤帶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竹林女科秘方》。此症指妊娠期間,陰道排出赤色分泌物,屬帶下病範疇。其成因與孕婦體質及飲食密切相關,多因患者素體陽盛,或陰虛內熱,加之孕期過食辛辣溫燥之物,致使熱邪內蘊,損傷血絡,帶脈失於固攝,遂發為赤帶。
病因病機
- 陽盛體質:若孕婦先天陽氣偏旺,或肝經鬱熱,熱邪內熾,易迫血妄行,外泄為赤帶。
- 飲食失宜:孕期恣食辛熱助火之物(如椒、薑、酒等),助長內熱,灼傷胞絡,血溢脈外。
- 陰虛內熱:部分孕婦陰血本虛,妊娠後精血聚以養胎,陰虛火旺,虛熱擾動沖任,亦可致帶下色赤。
症候特點
臨床以帶下量多、色紅或赤白相間、質稠黏為主要表現,或伴輕微陰道灼熱感,然腹不痛、胎動如常。須與「胎漏」(妊娠期陰道流血)鑑別:胎漏多屬胎元不固,血色淡紅或黯紅,量少而持續;胎前赤帶則以帶下夾赤、質黏為特徵。
治療原則
治法當以「清熱涼血,固帶安胎」為主,佐以調理沖任。用藥需避峻猛攻伐之品,防損胎元。
常用方藥
-
側柏湯(《竹林女科秘方》組方):
- 側柏葉:苦澀微寒,涼血止血,為君藥。
- 黃芩:清熱瀉火,尤擅清沖任之熱,助安胎。
- 牡丹皮:活血涼血,清透伏熱。
- 白朮:健脾益氣,固攝帶脈。
- 蒲黃:化瘀止血,防血熱成瘀。
-
加減運用:
- 若陰虛火旺者,可酌加生地、麥冬滋陰降火。
- 肝熱明顯者,配梔子、柴胡疏肝泄熱。
其他療法
針灸可選取三陰交、血海等穴,以平調肝脾、清熱止血,然孕期施針需謹慎,取穴宜少而精。
古籍參考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帶下赤白,由熱乘虛入於下焦。」強調熱邪傷絡為病機關鍵。《傅青主女科》亦論及帶下色赤屬「火熱而水不足」,治法注重清火益陰。
此症預後多良,然需與其他妊娠出血性疾病嚴加區辨,遣方用藥宜準確,以護胎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