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寒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寒瀉

病證名,首載於明代趙獻可所著《邯鄲遺稿》。此證多因妊娠期間脾腎陽虛,或外感風寒,或內傷生冷飲食,致使脾腎受損,腎陽不足而無法溫煦脾土,脾失健運,傳導失常,發為腹瀉。以下分述其病因、病機及證治: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腎陽虛:孕後脾腎素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腎陽不足則不能蒸化脾陽,脾失溫煦,水穀不化,下趨大腸而成泄瀉。
  2. 外感風寒:孕期腠理疏鬆,易受風寒侵襲,寒邪客於腸胃,升降失常,清濁不分而發為寒瀉。
  3. 飲食生冷:過食生冷瓜果或寒涼之品,損傷脾陽,運化無權,食滯腸道,傳導失司,以致瀉下酸臭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脾腎陽虛證

    • 主症:臍下隱痛,喜溫喜按,腸鳴即瀉,腹脹畏寒,四肢不溫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腎,固澀止瀉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四神丸(《證治準繩》):補骨脂、吳茱萸、肉豆蔻、五味子,溫腎暖脾,澀腸止瀉。
      • 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,溫中散寒,補氣健脾。
  2. 外感風寒證

    • 主症:瀉下清稀,腹痛腸鳴,或兼惡寒發熱,肢體酸痛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散寒,化濕和中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: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白朮,散寒祛濕,健脾止瀉。
  3. 飲食生冷證

    • 主症:瀉下酸臭,脘腹痞滿,噯噯腐臭,或伴嘔吐。
    • 治法:消食導滯,和胃止瀉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:山楂、神麯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,消食化滯。
      • 養胃湯加山楂、神曲、麥芽:健脾和胃,佐以消導。

補充說明

  • 孕婦用藥需謹慎,避免過用辛溫燥烈或攻伐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若脾虛濕盛,可酌加健脾滲濕之藥,如白扁豆、山藥等。寒邪較重者,可加煨薑、砂仁以溫中止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