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恍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恍惚

胎前恍惚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清代醫家王之翰所著《女科胎產百病》。此證屬妊娠期間常見情志異常,與「胎前怔忡」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以心神不寧、思慮紛雜、記憶力減退、對周遭事物反應遲鈍為主,甚者可見言語錯亂、行止無序等症。
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孕後陰血下聚養胎,導致心肝血虛,神魂失養所致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肝藏血,血舍魂」,若母體素體血虛,或孕後勞神過度,耗傷陰血,則肝不藏魂、心不守神,發為恍惚之症。此外,情志不遂、憂思氣結,亦可使氣機鬱滯,痰濁內擾心神,加重病情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心脾兩虛:症見精神萎靡、面色少華、心悸健忘,並伴食少倦怠,舌淡脈細弱。治宜補益心脾,方選歸脾湯加減。
  2. 肝血不足:表現為頭暈目眩、肢體麻木、夜寐不安,舌淡紅苔薄,脈弦細。治宜養血柔肝,方用四物湯合酸棗仁湯。
  3. 痰熱擾神:見心煩易怒、口苦咽乾、痰多黏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,可選黃連溫膽湯加減。

本病須與「子懸」「子煩」等妊娠神志異常相鑑別:子懸以胸脅脹滿為特徵,子煩則以心煩躁擾為主,而胎前恍惚突出神識迷蒙之象。治療上首重調和氣血、安神定志,慎用辛燥耗血之品,以免損傷胎元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調暢情志」為輔助之法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「懷妊之人,當息慾靜養」,以助氣血平和,神歸其舍。

古籍中對此證描述雖簡,然結合臟腑理論與臨床實踐,可見其病機核心在於「血不養神」,與現代醫學所謂妊娠期焦慮或抑鬱狀態部分相應,體現中醫從整體調攝情志的獨特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