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昏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昏迷

病證名,指孕婦於妊娠期間,因氣血不足,導致頭目失養,而出現頭暈眼花,甚則突然昏仆之症。此病多因孕婦素體虛弱,加之孕後陰血聚於下以養胎元,致使氣血不能上奉清竅,神機失榮所致。《女科秘要》卷二載:「胎前昏迷,忽然倒地,乃血去養胎,母無精神,承兒不住,故眼花頭暈。」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前昏迷主要與氣血兩虛肝腎不足相關:

  1. 氣血虧虛:孕婦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,孕後血聚胞宮養胎,氣血更顯不足。血虛則腦失所養,氣虛則清陽不升,故見眩暈昏仆。
  2. 肝腎陰虛:肝藏血,腎藏精,若孕前肝腎陰血虧損,孕後精血更需濡養胎元,致使陰虛陽亢,虛風內動,上擾清竅而發病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輕者:頭暈目眩,視物模糊,心悸氣短,神疲乏力。
  • 重者:突發昏倒,不省人事,面色蒼白,脣甲淡白,脈象細弱或虛滑。
  • 或兼見噁心嘔吐、耳鳴耳聾等髓海失養之症。

治法與方藥
補益氣血、滋養肝腎為主要治療原則:

  1. 八珍湯(《正體類要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。
    • 功用:益氣補血,適用於氣血兩虛型胎前昏迷。
  2. 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、五味子等。
    • 功用:補氣養血,安神定志,尤適氣血虛弱兼心神不寧者。
  3. 杞菊地黃丸(《醫級》)
    • 若肝腎陰虛明顯,見頭暈耳鳴、五心煩熱,可加減滋陰平肝之品,如枸杞、菊花、山茱萸等。

針灸療法
可配合針灸以調和氣血、升清醒神:

  • 主穴:百會(升提陽氣)、足三里(補益脾胃)、三陰交(調肝脾腎)、內關(寧心安神)。
  • 配穴:氣海(補氣)、血海(調血)、太溪(滋腎陰)。

古籍論述
除《女科秘要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:「妊娠頭暈,乃血虛氣逆,陽不上升」,強調血虛與氣機逆亂為致病關鍵。治療上需注重標本兼顧,既補氣血之本,亦需潛降虛浮之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