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霍亂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霍亂

病證名,見於《邯鄲遺稿》,又稱「妊娠霍亂」,指婦女妊娠期間突發霍亂症候,屬中醫婦科與內科交雜之疾患。霍亂本以驟發嘔吐、泄瀉、腹痛為主症,而孕婦患此,則因胎元受擾,病情更為複雜,須兼顧母體與胎兒之影響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本病多因內傷飲食、外感時邪所致。妊娠時,氣血聚於胞宮以養胎,脾胃功能相對偏弱,若飲食不節,恣食生冷或腐敗之物,易致濕濁內停;復感暑濕、穢濁或風寒之邪,使中焦氣機逆亂,清濁相混,升降失司,發為霍亂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寒濕型:嘔吐清水,泄瀉清稀,腹痛腸鳴,惡寒無汗,舌苔白膩,脈濡緩。
  2. 濕熱型:嘔吐酸腐,泄下臭穢,煩渴身熱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食滯型:脘腹脹滿,嘔吐未消化食物,瀉後痛減,噯腐吞酸,舌苔厚膩,脈滑實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調和脾胃、分清泌濁」為主,依證型不同而施治:

  • 寒濕型:宜溫中化濕,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,或附子理中湯(慎用附子,需辨證精準)。
  • 濕熱型:宜清熱化濕,方用黃芩滑石湯葛根芩連湯,佐以安胎之品。
  • 食滯型:宜消食導滯,方用保和丸平胃散,酌加紫蘇梗、砂仁等理氣安胎。

與胎動關係

霍亂劇吐瀉易耗氣傷陰,致衝任不固,若見胎動不安,可佐桑寄生續斷等固腎安胎;若陰液虧損甚者,宜合用生脈散益氣生津。

古籍考據

《邯鄲遺稿》將此症歸於妊娠雜病範疇,強調「胎氣與病氣相搏」,治療需避用峻下、滑利之品,恐傷胎元。後世醫家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類似論述,並增補了「霍亂轉筋」之變證處理。

此症雖名「霍亂」,然與西醫學之霍亂弧菌感染不盡相同,乃中醫對急性胃腸紊亂之統稱,臨床須細辨寒熱虛實,方能藥證相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