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焦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焦渴
胎前焦渴,又稱妊娠煩渴,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竹林寺女科秘傳》。此症指妊娠期間,孕婦出現口乾舌燥、煩渴引飲之症狀,多因陰血虧虛或內熱熾盛所致,與妊娠生理變化及臟腑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陰血不足:孕期陰血下聚養胎,母體陰液相對虧虛,津液不足則無法上承於口,故現口乾煩渴。
- 胃熱熾盛:孕後衝脈氣盛,若平素陽熱偏亢,或飲食辛燥,胃熱內蘊,灼傷津液,導致口渴喜冷飲。
- 心火偏旺:情志失調或陰虛內熱,心火上炎,耗傷津液,表現為心煩口燥、夜寐不安。
臨床表現
孕婦自覺口中乾燥,頻頻飲水仍不解渴,或伴隨心煩易怒、身熱面赤、小便短黃等症。若屬陰虛者,多見舌紅少苔,脈細數;胃熱者則舌苔黃燥,脈滑數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-
陰虛津虧證
- 治法:滋陰生津,清熱除煩。
- 方藥: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,或生脈散合增液湯,以養陰潤燥。
-
胃熱熾盛證
- 治法:清胃瀉火,生津止渴。
- 方藥:玉女煎或白虎加人參湯加減,清熱兼顧益氣生津。
-
心火亢盛證
- 治法:清心降火,養陰安胎。
- 方藥:黃連阿膠湯配合竹葉、麥冬等,瀉火而不傷胎元。
相關古籍論述
《竹林寺女科秘傳》將此症歸於妊娠雜病範疇,強調調和氣血為要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指出:「妊娠煩渴者,由血聚養胎,津液不能上潮。」後世醫家多從滋陰清熱立法,並注重調攝飲食情志,以護胎氣。
此症雖以津液耗傷為標,然根本在於妊娠期氣血陰陽之失衡,故治療需辨明虛實,謹慎用藥,以符合「有故無殞」之妊娠用藥原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