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腳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腳腫
胎前腳腫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見載於清代醫家曾鼎所著之《婦科指歸》。本病多因孕婦氣血虛弱,下元不足,致濕氣下注,阻滯經絡,而見兩足微腫,然按之無痛感,與單純水腫有別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妊娠期間,胎兒生長需賴母體氣血濡養。若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脾胃虛弱,運化失職,則水濕內停;加之胎元下壓,影響氣機升降,致使濕濁下注於足,發為腳腫。此症多屬本虛標實,氣血虧虛為本,濕濁留滯為標。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為雙足輕度浮腫,按之凹陷不明顯,且無明顯疼痛或皮膚緊繃感,常伴有面色少華、神疲乏力、舌淡苔白膩、脈濡滑等氣血不足兼濕阻之象。
治法方藥
治療當以益氣養血、健脾化濕為主,兼以疏理氣機。清代曾鼎所載順氣養血湯即為代表方劑,其組成如下:
- 黨參:補中益氣,健運脾胃
- 陳皮:理氣健脾,燥濕和中
- 當歸、川芎、炒白芍:養血活血,調和肝脾
- 首烏(或指制何首烏):滋補肝腎,益精養血
- 桑皮(桑白皮):瀉肺行水,助濕氣下行
- 烏藥:溫腎散寒,行氣通絡
- 阿膠:滋陰補血,固護胎元
- 炙甘草:調和諸藥,益氣和中
此方組合嚴謹,既補氣血之虛,又行濕滯之實,使氣血充而濕濁化,標本兼顧。
辨證加減
若兼見脾虛甚者,可酌加白朮、茯苓以健脾滲濕;腎陽不足者,可佐杜仲、續斷以溫腎安胎;濕鬱化熱者,則可加黃芩、薏苡仁清熱利濕。然用藥需謹守妊娠禁忌,避免峻利傷胎之品。
胎前腳腫雖屬輕症,然需與妊娠水腫(子腫)鑑別。若腫勢延及全身或伴見高血壓、蛋白尿等症,則屬子氣、子滿範疇,當另行辨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