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節養六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節養六條源流與内涵探析

「胎前節養六條」出自清代醫家唐桐園所著《大生要旨》,乃針對妊娠期調攝所歸納之六大綱領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與胎養智慧。其內容涵蓋情志、起居、飲食、外邪防避及藥物調理等方面,茲分述如下:

  1. 除惱怒
    中醫認爲「怒則氣上」,肝氣橫逆可損及衝任二脈,扰动胎元,甚則引發胎漏、胎動不安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強調「妊娠常欲令情志和悅」,蓋因母體情志影響氣血運行,氣血失和則胎失所養。肝主藏血,喜條達,惱怒易致肝郁化火,陰血暗耗,故需涵養心神,使氣機暢達。
  2. 禁房勞
    《女科經綸》引戴景元之言:「婦人覺有孕,即宜絕欲。」房事過度能耗傷腎精,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,胞絡繫於腎。妊娠早期房勞易動血傷胎,中後期則可能引發早產。尤以「三月以前」及「七月以後」為慎,因此時胎元未固或胎體已大,易因衝任受擾而致變。
  3. 戒生冷
   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孕期更需顧護中土。生冷之品損傷脾陽,運化失司則濕濁內停,不僅母體易見嘔惡腹瀉,亦令胎兒失於濡養。《胎産心法》指出:「胎藉母氣以生,呼吸相通,喜怒相應。」若母體陽氣不足,寒從内生,可致胎寒或胎萎不長。
  4. 慎寒溫
    孕婦衛表不固,易感外邪。風寒暑濕之氣侵襲,可經由母體傳於胎兒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妊娠遇寒,兒生多夭。」然「溫」亦需節制,如盛夏暑熱易耗氣傷津,或冬日過用暖爐致燥熱上擾,均需調適。衣著宜適四時,避免驟冷驟熱,以維陰陽平衡。
  5. 服藥餌
    孕期用藥首重「避忌峻猛」,如附子、大黃、桃仁等破血耗氣之品當慎。然若母體氣血失調,亦需辨證施治。如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載「壽胎丸」以桑寄生、續斷固腎安胎;氣血虛者,可選《金匱》當歸散調和肝脾,總以「有是證,用是藥」為準。
  6. 宜靜養
    《格致餘論》言:「兒之在胎,與母同體。」靜養非僅臥牀,而在形神兼調——免勞力耗氣,避思慮傷脾。適度活動如緩行可促進氣血流通,但需避登高舉重。神靜則血藏,心平則氣順,胎得母體清寧之氣,自能發育健旺。

此六條根植於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母子一體」之理論,兼顧生理病理特點,後世醫家如傅青主、葉天士等亦有發揮,融入溫病養陰、調和肝腎等法,使胎養學說益臻完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