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漏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漏紅
胎前漏紅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妊娠期間陰道非時下血之症。其名出自《女科秘要》,古籍載:「有孕,紅來如行經,應期每月一至,此是漏也。」此症可細分為不同類型,病因病機與調治亦有差異。
一、名詞釋義
- 激經:
妊娠後陰道仍有規律性少量出血,類似月經,但血量較少,且無其他不適。因孕後衝任氣血旺盛,部分陰血外溢所致,屬特殊生理現象,常見於妊娠初期。 - 胎漏(胎前動紅):
妊娠期陰道無規律出血,量少、色淡或黯紅,伴腰痠腹墜,多因衝任不固、氣血虛弱,或腎虛、血熱等因素導致胎元失攝。與胎動不安相關,後者可發展為流產。
二、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胎前漏紅與衝任二脈及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腎虛:腎主胞胎,若先天不足或房勞傷腎,腎氣不固,衝任失養,則胎元不穩。
- 氣血虛弱:脾胃化源不足或久病耗血,氣不攝血,胎失所養。
- 血熱:陰虛內熱或外感熱邪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。
- 血瘀:宿有癥瘕或跌撲損傷,瘀阻胞絡,血不歸經。
三、古籍論述
《婦科玉尺》云:「妊娠經來,名曰漏胎,血儘自癒。」指出部分激經者無需峻補,而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:「胎漏不止,必致墮胎」,提示病理性出血需及早調治。
四、鑑別要點
- 激經:出血量少、週期性,無其他症狀,胎象正常。
- 胎漏:出血無規律,時斷時續,多伴氣血虧虛或血熱之證。
- 墮胎/小產:出血量多,陣發性腹痛,胎元難保。
此症需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,以定治法。古方如膠艾湯(補血安胎)、壽胎丸(補腎固衝)等,皆為臨床常用,然須依證加減,不可妄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