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食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食瀉

病證名:出自明代醫家趙獻可所著《邯鄲遺稿》。指妊娠期間因飲食過度而導致的泄瀉病症。

病因病機: 本病主要因妊婦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物,損傷脾胃運化功能所致。脾胃乃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云:"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,胃者,五臟之本也。"妊娠時,陰血下聚養胎,脾胃功能本就相對虛弱,若再加飲食失宜,導致脾失健運,胃失和降,不能正常腐熟水穀,從而形成食積作瀉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泄瀉物酸臭難聞
  2. 脘腹脹滿不適
  3. 噯氣頻作(噯腐吞酸)
  4. 舌苔厚膩(或黃或白)
  5. 脈象滑數有力
  6. 或見不思飲食、噁心等症狀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證為主:本病多屬飲食積滯所致的實證,其特點為瀉下物臭如敗卵,瀉後痛減;
  • 脾胃病位:病位主要在脾胃,尚未波及其它臟腑;
  • 妊娠特性:須考慮胎元受養情況,治療時需兼顧保胎。

治療原則: 當以健脾消食、導滯和胃為主。採用消補兼施之法,既不可過於克伐傷正,亦不宜純用補益礙滯。

方藥運用

  • 養胃湯加減:以健脾和胃為基礎,加山楂、神曲、麥芽(合稱"三仙")以消食化積。山楂善消肉食積滯,神曲長於化穀食積滯,麥芽則消麵食之積。
  • 保和丸:出自《丹溪心法》,由山楂、神曲、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連翹、萊菔子組成,具有消食導滯、和胃健脾之效,對於食積較重者尤為適宜。

藥物加減

  • 若兼有濕熱,舌苔黃膩者,可加黃連、黃芩;
  • 腹脹甚者,可加木香、砂仁;
  • 兼有脾虛者,可加白朮、山藥;
  • 若食積化熱,可酌加連翹、黃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