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手足麻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手足麻木

胎前手足麻木,乃妊娠期間常見之症候,屬中醫「妊娠病」範疇。此症特指孕婦於懷胎期間,出現手足肌膚感覺遲鈍、麻木不仁之象,甚或伴有酸脹乏力之感。其病機核心,多責之於氣血失調,尤以血虛為要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失榮:孕婦以血養胎,陰血聚於衝任以育胎元,若素體血虛,或脾胃虛弱,生化不足,則四肢百骸失於濡養,經脈澀滯,發為麻木。誠如明代醫家趙獻可《邯鄲遺稿》所言:「胎前手足麻木,此屬血少。」
  2. 氣滯血瘀:妊娠期間,氣機升降易受胎元影響,若情志不遂,肝鬱氣滯,或寒客經脈,血行不暢,亦可導致肢體麻木。
  3. 脾虛濕困:脾主四肢,若孕婦脾陽不振,水濕不化,濕邪流注經絡,阻遏氣血,亦可見手足麻木重著。

治法方藥

  1. 養血安胎法:適用於血虛證,症見面色萎黃、唇甲淡白、舌淡脈細弱。方選《八珍湯》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,酌加阿膠、桑寄生等滋養肝腎、固護胎元。
  2. 疏肝理氣法:若兼胸脅脹滿、情緒鬱結,可在養血基礎上佐以柴胡、香附等疏肝解鬱之品。
  3. 健脾化濕法:若麻木伴肢體困重、苔白膩,宜合《四君子湯》加蒼朮、木瓜等健脾滲濕。

古籍佐證
除《邯鄲遺稿》外,《婦人良方》亦強調:「妊娠血氣虛弱,不能榮養肌膚,故令麻木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指出:「孕婦脾虛,濕痰阻絡,手足麻者,六君子湯主之。」顯見歷代醫家皆重視調補氣血、兼顧標本之治法。

此症雖多屬虛證,然臨證須辨明虛實夾雜之機,如血虛兼風、痰瘀互結等,方可施治得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