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損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損身
定義與病因
「胎前損身」乃中醫婦科專有病證名,最早見於《女科秘寶》典籍記載。此證候指妊娠期間因傷胎所引發之腹痛及陰道流血等症狀,屬胎動不安範疇。其病機多與衝任損傷、氣血失和有關,常見病因包括:
- 外傷跌扑:外力直接衝擊胞宮
- 勞倦過度:氣血耗損,胎元不固
- 七情內傷:情志過激影響氣機
- 房事不節:損傷腎氣及衝任
- 藥物誤用:藥性峻烈傷及胎元
臨床表現
輕症(胎動不安)
- 小腹隱痛或墜痛
- 陰道少量流血,色淡紅或暗紅
- 腰骶酸楚
- 神疲乏力
- 脈象滑而無力
重症(胎死腹中)
- 腹痛加劇,持續不止
- 流血量增多,色暗黑
- 特徵性面容改變:
- 面赤如妝
- 口唇焦燥
- 指甲色黑
- 胎動停止
- 舌質紫暗,脈沉澀或結代
辨證論治
治療原則
當區分胎元存續與否:胎元尚存者宜安胎止血,胎元已死者當下胎益母。
方劑運用
胎元尚存者:
- 壽胎丸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:菟絲子、桑寄生、續斷、阿膠,補腎安胎
- 泰山磐石散(《景岳全書》):人參、黃耆、當歸等,益氣養血安胎
- 膠艾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阿膠、艾葉等,養血止血
胎元已死者:
- 蘭石散(傳統驗方):
- 組成:滑石粉(適量)、蜂蜜半盅、麻油半盅
- 用法:以開水調服
- 功效:滑利下行,促使死胎排出
- 脫花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當歸、川芎、肉桂等,活血下胎
- 平胃散加芒硝(《醫宗金鑒》):燥濕下行,用於兼見濕滯者
病機探微
從臟腑經絡論,此證與腎、肝、脾三臟關係密切:
- 腎虛:胞脈失於溫煦,胎元不固
- 肝鬱:氣滯血瘀,胞脈阻滯
- 脾虛:氣血生化不足,胎失所養
衝任二脈直接維繫胎孕,其損傷程度決定病情輕重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衝任虛損,胎動不安,甚則損身。」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強調:「胎前損身,有虛實之分,新久之異,不可概論。」
此證發展過程常呈現由氣及血、由輕轉重的演變規律,早期調治尤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