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頭痛
胎前頭痛為妊娠期間常見病證,首載於《女科秘要》卷二。此症多因孕後婦體陰陽氣血偏盛偏衰,復感外邪或臟腑失調所致。中醫認為,妊娠時胞宮聚血養胎,易致母體氣血陰陽失衡,進而誘發頭痛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。
病因病機
- 風邪外襲:孕後衛陽偏虛,腠理疏鬆,外感風邪,風性上擾,清竅受襲,發為頭痛。
- 陰虛陽亢:胎元耗血,陰虛則肝陽偏亢,化熱上衝,擾動頭目而致頭痛。
- 血虛失養:血聚養胎,母體血虛,血不上榮清竅,腦絡失養,故頭痛反復難癒。
辨證分型
1. 風邪外襲
- 主證:頭痛劇烈,連及項背,惡風發熱,或兼鼻塞流涕,舌苔薄白,脈浮弦。
- 治法:疏風解表,通絡止痛。
- 方藥:川芎茶調散加減。以川芎為君藥,善行頭目、祛風止痛;佐以防風、白芷、羌活疏風散邪;薄荷、細辛輕清上浮,兼清頭目。若風熱偏盛,可酌加菊花、桑葉疏風清熱。
2. 陰虛陽亢
- 主證:頭痛且脹,午後加劇,面赤耳鳴,心煩易怒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潛陽,平肝熄風。
- 方藥:天麻鈎藤飲化裁。天麻、鈎藤平肝息風;石決明鎮肝潛陽;黃芩、梔子清瀉肝火;杜仲、桑寄生補益肝腎。若陰虛甚者,可加生地、白芍滋養肝陰。
3. 血虛失榮
- 主證:頭痛隱隱,午後或勞累後加重,眩暈耳鳴,面色萎黃,心悸寐差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- 治法:養血熄風,和絡止痛。
- 方藥:四物湯合蔓荊子、菊花、甘草。熟地、當歸補血養血;川芎上行頭目,活血行氣;白芍柔肝緩急;蔓荊子、菊花清利頭目。若兼氣虛,可酌加黃芪補益脾肺之氣。
補充說明
此病與現代醫學「妊娠期偏頭痛」或「緊張性頭痛」部分症候相類。中醫治療強調「治病求本」,需據病機選擇疏風、平肝或養血等法,並注重調暢氣血,以安胎元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亦提出,妊娠頭痛須慎用辛散耗氣之品,避免損及胎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