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吞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吞酸
胎前吞酸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見於明代趙獻可所著《邯鄲遺稿》。此症多發於妊娠期間,因孕婦脾虛或肝郁,復加飲食失節,導致胃氣上逆,出現吞酸噯腐等症狀。中醫認為,此病與脾胃虛弱、肝氣犯胃密切相關,臨床須辨明病因,分型施治。
病因病機
-
脾虛不運:
- 孕後氣血聚於胞宮以養胎,脾胃氣血相對不足,運化功能減弱,若兼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或黏膩難化之物,則中焦壅滯,胃失和降,酸水上行,遂成吞酸。
- 脾陽不足者,更易因寒滯中焦而加重症狀,特點為吞酸伴胃脘滿悶、食後尤甚,或見倦怠乏力、大便溏薄等。
-
肝郁犯胃:
- 孕婦情志失調,肝氣郁結,久而化熱,橫逆犯胃,致胃氣上逆,出現吞酸噯腐。
- 肝郁型常見脘脅脹痛、噯氣頻作、口苦咽乾,甚則心煩易怒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等症,反映肝胃鬱熱之象。
辨證論治
-
脾虛型
- 主症:吞酸緩作,胃脘痞滿,食後加重,喜溫喜按,伴面色萎黃、肢倦怠言。
- 治法:溫中健脾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六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)加吳茱萸、生薑。
- 六君子湯補益脾胃,吳茱萸暖肝溫胃,生薑散寒止嘔,共奏健脾化滯之效。
-
肝郁型
- 主症:吞酸劇烈,噯腐嘈雜,脘悶脅脹,情志不遂時加劇,或伴口苦泛惡。
- 治法:疏肝瀉熱,和胃制酸。
- 方藥: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合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- 左金丸中黃連清胃熱,吳茱萸散郁結,配柴胡、香附等疏肝理氣,調和肝胃。
其他相關理論
- 此症與中醫「噯氣」「胃反」等病機相通,均屬胃氣上逆。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吞酸雖為小疾,然有寒熱之分,不可不辨。」孕婦因胎氣阻滯,氣機升降失調,故治療時須兼顧安胎,避免過用辛燥或苦寒之品,以防損傷胎元。
- 部分醫家認為,胎前吞酸若兼痰濕內阻,可佐以二陳湯化痰健脾;若熱象明顯,則加黃芩、竹茹清胃止嘔。
此症雖以調理脾胃、疏肝為要,然因妊娠體質特殊,臨床用藥需權衡標本,以平和為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