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陰門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陰門腫

胎前陰門腫,又稱「妊娠陰腫」,為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女科秘要》卷二。此症多發於妊娠後半期,主因孕婦脾腎陽虛,導致水濕代謝失常,濕濁下注於陰門,引發局部浮腫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水液代謝,孕婦若素體脾腎陽虛,或孕後調養不當,易致脾失健運、腎氣不化,水濕停滯,下注外陰。此外,妊娠期間陰血聚於胞宮以養胎,氣機升降易受阻,進一步影響水液運行,加重濕濁積聚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可見外陰部腫脹,甚或伴有沉重感、皮膚光亮緊繃,偶見輕度瘙癢,通常無明顯紅熱疼痛,與濕熱下注之證有別。此症多與「子腫」(妊娠水腫)相關,然病位專注於陰門,需辨證論治。

治療原則

內治以溫陽健脾、利水消腫為主,方選《女科秘要》之「安胎順血散」,組成含訶子等藥,水煎溫服,既可固護胎元,又能調和氣血、化濕行水。若兼腎陽不足,可佐以溫腎化氣之品,如茯苓、白朮、桂枝等,以增強利水之效。

外治則以祛風除濕、溫通經絡為法,常用熏洗方藥:地膚子、艾葉、防風、透骨草、荊芥、川椒、黃瓜皮等,煎湯趁熱熏洗患處,取其辛溫透散之性,以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消散水濕。

辨證延伸

此症需與「陰瘡」、「陰癢」等鑒別。陰瘡多因熱毒蘊結,見紅腫潰爛;陰癢則以瘙癢為主,常伴濕熱或風燥。胎前陰門腫以虛寒濕滯為本,治療當避苦寒傷胎之品,重在溫通。

古籍參考

《婦科玉尺》提及:「妊娠足腫,甚則陰門亦腫,由脾虛濕盛。」強調健脾為要,與《女科秘要》論述相呼應,顯示古人對妊娠水濕病機的共性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