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怔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前怔忡

胎前怔忡,亦稱「胎前恍惚」,出自《女科秘要》卷二。此證屬婦人妊娠期常見心神疾患,多因孕婦素體血虛氣弱,妊娠後陰血聚以養胎,致使心血虧耗,心神失其所養,遂發驚悸怔忡、心神恍惚、煩躁不寐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氣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妊娠後氣血壅滯於胞宮以育胎元,致使上焦心脈失濡,心神失養。
  2. 心脾兩虛:脾主生化氣血,若脾虛運化失職,氣血乏源,則心氣心血皆虛,神不守舍。
  3. 情志內傷:憂思過度,耗傷心脾,或肝鬱化火,擾動心神,加重怔忡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怔忡不寧,心悸易驚,夜寐不安,思慮恍惚,甚則夢魘紛紜。
  • 兼症:面色少華,倦怠乏力,頭暈目眩,或口乾咽燥,舌淡或紅,脈細弱或細數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心血不足,驚悸不安

    • 證候:夜臥不寧,易受驚嚇,心悸頻作。
    • 方藥大聖散(《女科秘要》),以茯苓、遠志、酸棗仁等養心安神,佐以人參益氣固本。
  2. 血少神虛,心神不寧

    • 證候:神疲乏力,面色蒼白,怔忡難寐。
    • 方藥養榮湯(《證治準繩》),以當歸、熟地、白芍補血,人參、黃耆益氣,佐以柏子仁、五味子寧心斂神。
  3. 心氣虛弱,神志不守

    • 證候:心悸氣短,恍惚多忘,言語錯亂。
    • 方藥定志丸(《千金要方》),取人參、茯苓補心氣,菖蒲、遠志開竅安神。
  4. 心火偏亢,煩躁不眠

    • 證候:心煩口苦,失眠多夢,舌紅脈數。
    • 方藥安神丸(《蘭室秘藏》),以黃連瀉火,生地、當歸滋陰養血,硃砂鎮心安神。

調理原則

此證以虛為本,治當注重益氣養血、調和心脾。若兼見肝鬱化火,可佐以疏肝清熱;若陰虛內熱,宜滋陰降火。用藥時需避用辛燥耗血之品,以免更傷陰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