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前諸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胎前諸症
胎前諸症,出自《醫宗金鑒·女科心法要訣》卷四十六,泛指婦女妊娠期間所發生的各種病症。妊娠期間,孕婦氣血聚於衝任以養胎元,臟腑功能及氣血運行均與未孕時有別,若調攝失當,或素體虛弱,則易導致各種病證。胎前諸症種類繁多,病因病機複雜,臨床表現各異,茲分述如下:
常見胎前諸症
- 惡阻(妊娠嘔吐):
妊娠早期常見的病症,主要表現為晨起噁心嘔吐、惡聞食氣,甚則食入即吐。其病因多為衝脈氣盛,胃失和降,或肝胃不和所致。輕者為生理現象,重者則需調治。 - 胞阻(妊娠腹痛):
指妊娠期間小腹疼痛,多因血虛、氣滯或寒凝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胞脈受阻所致。 - 子腫(妊娠水腫):
妊娠中晚期出現肢體浮腫,多因脾虛失運、水濕內停,或腎陽不足、氣化不利,水濕泛溢肌膚所致。 - 子滿(羊水過多):
妊娠期間腹大異常,甚則胸悶氣促,多因脾腎陽虛,水濕停聚胞中,或胎氣壅滯所致。 - 子煩(妊娠心煩):
妊娠期間心煩不安,難以入眠,多因陰血不足、虛熱擾心,或肝鬱化火所致。 - 子懸(胎氣上逆):
妊娠後期胸悶脅脹、呼吸不暢,多因胎體增長,氣機升降失常,或肝鬱氣滯,逆衝胸膈所致。 - 子癇(妊娠癇證):
妊娠晚期或臨產時突然昏仆、四肢抽搐,屬危重病症,多因陰血虧虛、肝風內動,或痰火上擾所致。 - 子嗽(妊娠咳嗽):
妊娠期間久咳不愈,多因肺陰不足或痰熱阻肺,兼因胎氣上逆,影響肺氣宣降而致。 - 轉胞(妊娠小便不通):
妊娠後期胎壓膀胱,導致小便不通,多因腎虛氣化不利,或胎體下迫膀胱所致。 - 子淋(妊娠小便淋瀝):
妊娠期間小便頻數、淋瀝澀痛,因陰虛熱擾膀胱,或濕熱下注所致。 - 激經(妊娠行經):
妊娠期間仍按月少量行經,但胎元無損,此為血盛有餘之象,但需與胎漏鑒別。 - 胎漏(妊娠出血):
妊娠期間陰道少量出血,時下時止,多因腎虛、氣虛或血熱,導致衝任不固、胎元失攝所致。 - 胎動不安(先兆流產):
妊娠期間胎動頻繁,伴腰酸腹痛,多因氣血虛弱、腎氣不固,或受外傷、熱毒擾動胎元所致。 - 小產、墮胎(流產):
妊娠未足月而胎兒娩出,小產指妊娠12~28周內胎兒自然娩出,墮胎則為人為或病理性終止妊娠。 - 子死腹中(胎死不下):
胎兒死於母腹後未能自然娩出,多因氣血虛弱、瘀血阻滯所致,需及時處理以免危及母體。 - 胎萎不長(胎兒生長遲緩):
妊娠後期胎兒發育遲緩,多因母體氣血不足,或脾腎虛弱,胎失所養所致。 - 子瘖(妊娠失音):
妊娠期間聲音嘶啞或失音,多因腎陰不足,咽喉失養,或胎氣壅滯所致,通常產後可自愈。 - 臟躁(妊娠情志異常):
妊娠期間情緒波動大,或無故悲傷哭泣,與心血不足、肝鬱氣滯有關,類似今之妊娠憂鬱。
其他妊娠兼症
妊娠期間亦可能併發其他疾病,如外感傷寒、傷食、瘧疾、痢疾、霍亂、洩瀉、中惡、中暑、妊娠疹等。這些病症雖非胎前特有,但因孕婦體質特殊,治療時須顧護胎元,避免使用峻下、破血、滑利等傷胎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