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胎熱不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胎熱不安

病證名,見於《葉氏女科證治》卷二,屬胎動不安之一類,主因熱邪內擾,導致衝任不固,胎元失養而成。此證多見於孕婦素體陽盛,或過食辛熱之物,或外感熱邪,亦有因情志不暢、肝郁化熱,復因妊娠後陰血下聚養胎,陰虛內熱更甚,熱擾衝任,胎氣受灼而動搖不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盛體質:孕婦素體陽氣偏旺,陰血相對不足,熱邪易從內生。
  2. 飲食辛辣:嗜食辛辣溫燥之物,助熱化火,燔灼衝任。
  3. 外感熱邪:暑熱或風熱之邪外襲,內傳胞宮,擾動胎元。
  4. 肝郁化火:情志抑鬱,肝氣不舒,久郁化火,火热循肝經下擾胞宮。
  5. 陰虛內熱:孕後血聚養胎,陰液虧耗,虛熱內生,熱擾血海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身熱:自覺煩熱,或體溫略升,午後潮熱。
  • 心煩口渴:口乾咽燥,喜冷飲,甚則躁擾不寧。
  • 下部症狀:陰道少量出血,色鮮紅或深紅,小便短赤熱痛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偏紅,苔黃或薄黃少津,脈滑數或弦數。

治法
養陰清熱、安胎固沖為主,兼顧疏肝、涼血等法。

方藥

  • 主方保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,含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白芍、山藥、續斷、黃芩、黃柏、甘草,滋陰清熱,固沖安胎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小便赤熱或肝火動血者,加梔子以瀉火涼血。
    • 潮熱明顯,加地骨皮清虛熱。
    • 肺熱多汗,加麥門冬、酸棗仁養陰斂汗。
    • 血熱熾盛,加黃連瀉火解毒。

證候辨析
胎熱不安與氣虛胎動不安腎虛胎漏等有別,後兩者多見神疲乏力、腰膝痠軟等虛象,而本病以熱象為標,陰虛為本。臨床需辨明熱之來源(實熱、虛熱),用藥時忌過用苦寒,以防傷陰或損胎。